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四十九章 人君之气宇

作品:《 宋秀

       

意外归意外,数月来赵德秀已经历过不少事,心志不知不觉间已得到锻炼。



       

几个呼吸间,赵德秀便安定住心中情绪,出班来到殿中。



       

站定后,赵德秀发现赵光义的身形挡住了他,为不违人臣之礼,赵德秀提醒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都虞侯请让让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赵德秀的提醒很轻,可足以让赵光义及他身边的几位亲信听到。



       

换做以往,赵光义会摆出叔父的谱,好好说教赵德秀一番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世间哪有叔父避让子侄的道理?



       

可当下是在崇元殿中,百官公卿面前。



       

都虞侯为太原郡侯让道,有何不可?



       

无奈之下,赵光义领着亲信退往一旁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光义的退让,让赵德秀的身形得以完整出现在赵匡胤眼中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匡胤用饱含期许的目光看着赵德秀。



       

相比于赵匡胤的饱含期许,站在后列的卢多逊则暗暗在心中紧张不已。



       

前段时日在魏府会谋时,他们几人有预料过赵匡胤会借李筠叛乱一事考教赵德秀,从而为赵德秀想好了多种方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那些方略大都是关于军事方面的,谁能想到陛下会突然以亲征一事问询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卢多逊在心中暗暗祈祷,并做好随时救场的准备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多道复杂目光的注视下,赵德秀没有犹豫,语气凿凿地说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臣以为,陛下当亲征!”



       

见赵德秀说出与大多数朝臣不一样的看法,卢多逊暗道不妙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德秀的回答,让许多朝臣皱起了眉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虽然有许多朝臣皱起眉头,一时之间还没有哪位大臣敢贸然出来反对赵德秀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父皇手握玉斧正看着呢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光义见状,感觉赵德秀是在有意邀宠的他率先开口问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郡侯此言,有所依凭否?”



       

赵光义的询问,说出了大多数朝臣的心声。



       

崇元殿是议论朝政之地,不是一个可以大放厥词的地方。



       

接下来若赵德秀说不出令人信服的论据,那他难免会被人扣上“浮夸邀名”之恶名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光义问完后,就一直看着赵德秀:



       

崇元殿的正中之地,不是谁都能站得住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赵德秀既然敢站出来,那他就不怕站不住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都虞侯因顾虑社稷安稳,而力阻陛下轻离国都。



       

我虽才识浅薄,却也读过史书。



       

我敢问都虞侯一句,梁、唐、晋、汉四代末帝,在国势危亡时哪一个不在国都中,他们的社稷守住了吗?



       

由此可见一国社稷之安稳,不取决于帝王是否常居国都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赵德秀深知赵光义的建言,是符合大部分求稳的朝臣心理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要想让大部分朝臣重视自己接下来的话,那他就必须要先以诸多事例,打破赵光义建言中的因果关系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事实永远胜于雄辩。



       

果然当听到赵德秀的反驳后,有些朝臣的态度已发生转变。



       

例如枢密直学士沈义伦。



       

沈义伦对着赵德秀举笏问道:“敢问太原郡侯,你认为社稷之安稳基于何处?”



       

面对沈义伦的询问,赵德秀不假思索地答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自然在于安抚人心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遭逢乱世,人心如轻柳遇狂风,飘飘然无所依,又若沸鼎之蚁,惶惶然待救。



       

飘飘然则无礼,惶惶然则无制,礼制崩坏,故当世易乱,社稷易摧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人心散乱,已数十年,物极必反,自古定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今天下,人人思定,李筠之乱,未必可怖,人心不固,方是隐忧。



       

新朝初立,天下人引颈观望,欲固大宋之社稷,则须令天下人心向大宋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令天下人心向大宋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当赵德秀说出这句话后,朝堂上受到触动的人,可不再只是沈义伦几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朝堂上有许多大臣,是从李存勖时代存活至今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数代动乱,他们大多都亲身经历过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每当一次动乱发生,就会有大批的朝臣惨遭屠戮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至亲、师朋等,能存活至今的朝臣,在过往已失去太多太多。



       

没人想过朝不保夕的生活,思治的人心,又岂是百姓独有?



       

或许是内心受到触动,又或许是经历再多沧桑,人心总会有期盼美好的一瞬,礼部侍郎刘温叟上前了几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观刘温叟作势,他当是有话要问赵德秀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他最后并未成功问出来,原因有一人伸手拦住了他,那人是宰执范质!



       

身为宰执,范质对许多朝臣有着压制力,范质伸手阻挡,刘温叟自是不再上前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就在众人以为范质是在帮赵德秀减轻压力时,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范质一脸肃穆地走了出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范质替刘温叟,更替大部分朝臣来到赵德秀身前,对着他一揖后问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臣有一问,请太原郡侯试答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范质的挺身一问,不止出乎了许多朝臣的意料,就连坐在御座上一直静观事态的赵匡胤都有些意外。



       

众人皆知自大宋建立后,范质除去公务外,很少在朝堂上主动发言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今日是怎么了?



       

而意外于范质的举动,赵匡胤不免为赵德秀担心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光义是赵德秀叔父,沈义伦是他潜邸之臣,面对这二人时,因往日之熟悉赵德秀不大会胆怯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范质位居百官之首多年,他带给赵德秀的压力,不是赵光义与沈义伦能比拟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赵匡胤想着要用皇权重启新手保护期时,一声清亮的声音响彻整座大殿:



       

“范相且问!”



       

赵德秀语气镇定,丝毫看不出慌乱的态势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番表现,让赵匡胤暂且按捺住,亦让许多朝臣面露笑意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先不论赵德秀一会言论如何,一位少年当庭连连面对三位重臣都镇定自若,这番气度已属难得。



       

范质继续保持严肃的神色:



       

“郡侯以为朝廷当如何,才能让天下人心向大宋呢?”



       

早知范质是要问这,赵德秀对着赵匡胤一拜后,转身直面范质,更直面殿内上百朝臣: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以史为鉴,方知兴替。



       

梁至汉四代兴替,足以证明他们不得人心,故大宋要展现出与他们不一样的气象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宋建立后,天下人都在观望:新朝所立为何?



       

为享乐乎?还是为安定天下?



       

万众民心猜疑,这才是社稷根基不稳!



       

为保社稷稳固,大宋须向天下人展示出,新朝有安定天下的诚心。



       

知行合一!



       

单有诚心不够,新朝须以行动证之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陛下亲征,是为好大喜功乎?有此念者,皆为不谙世事之辈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陛下乃大宋元首,一言一行皆代表大宋之体统,正新朝气象,当先自陛下始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李筠扰动天下之际,陛下以万乘之尊,不避危险,亲征北境,足以向天下人昭示新朝之志向!



       

天子有天子的担当,那么臣民就有臣民的忠诚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什么是天子的担当?一言足以概之:



       

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也!”



       

赵德秀声音朗朗,一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在大殿内如平地炸雷,震的范质心神颤动,更震的卢多逊欲要拍笏而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何谓人君之气宇?



       

今日他算是见识到了!




如果您觉得《宋秀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78976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