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17章 双科第一

作品:《 寒霜千年

       

国子监,衡鉴厅。



       

第三日上午,所有的试卷基本上都已经评等完毕,评等的排名也差不多完成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因为有些具体的名次还没有确定下来,所以目前仍然是全封存的状态,并没有确认真名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其中辞赋那一科,《劝学》被集体通过为甲等第一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甲等的第二到最末,虽然有些存在争议,但还是能够投票投出来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问题的关键在于,策论。



       

前三甲的讨论最为激烈,投票下来,几乎是旗鼓相当。



       

分别是:



       

《梯税法》



       

实行阶梯税,同时对商贾收重税。



       

拥田越多,收税越多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一刀,非常狠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因为这一篇写得非常好,在晋王的监督下,这些大学士没办法忽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大家也都心里清楚,就算朝廷真的要实施这个法案,也并不能就真的将世家重创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为什么?



       

道理很简单——你永远不知道,某些人有多少田。



       

那这篇文章就没有意义吗?



       

并非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因为新的政策,在开始的时候,绝对是下手最重的时候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个政策一下来,这几年能够收到的田税一定是非常之多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管后续怎么说,燃眉之急可解。



       

第二篇:



       

《大河赋》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一篇文,文字非常华美,策论写得像赋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却不完全华而不实。



       

文章的核心观点,募捐钱粮,治理大河水患,修筑千里河渠,将河患区,改成数万顷良田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跟其它文章不一样在于,在那些人试图从‘节流’解决问题的时候,它提出了‘开源’。



       

没有粮,那就开发良田。



       

成本靠募捐。



       

募捐的对象,当然是世家大族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其实募捐这种行为,非常常见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古代的皇帝一般做什么事缺钱的时候,都会发起募捐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还搞个功德牌,把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数都刻在上面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果某些高官捐得多,退休之前还会给你搞个三公九卿的名誉职务,光荣下岗。



       

梯税是收钱,捐款也是收钱。



       

区别在于,捐款是为了基建,这是一个长期投资,长期回报的法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梯税和修堤,都要动世家。一个立竿见影,一个徐徐图之。



       

虽然有点狠,但国家如此,世家要是再无牺牲,皇帝是要发怒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最后一篇,



       

就是《屯田策》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篇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然,争议并不肤浅的理解成,这篇文章在好和坏上有争论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七位大学士统一认为,这是好文章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关键在于,把他拔高到什么位置。



       

政治考量,就在这里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这三篇文,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新颖程度,都为上佳。”策论主考官张兆也拿捏不定的说道,“一二三名,确实是不好评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但《大河赋》文采最佳。”孙康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策论看什么文采?”张兆反驳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那水平都差不多,那不比文采比什么?”孙康怼了回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可策论讲求实用,自然是最务实者,最优。”张兆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《大河赋》文字确实是最优,但最为难得的是,所举例的方案,并不轻浮,是完全切实可行。”作为辞赋主考官,孙康天然的喜欢文笔好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那老朽请问。”张兆道,“治河会不会失败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这是科考策论,不是大殿奏疏。又不是拿着考卷去治国,何以如此苛刻!”孙康有些生气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他说的,非常对。



       

没有拿着策论去治国的道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考试,考的就是一个思想深度和应变能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以说科考的所有文章,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当政令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发布一个政令需要探讨,试验,推广,需要考虑的太多太多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拿着一个学生的策论作文去当金科律例,那也太儿戏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这两人争执不休时,古易新缓缓侧过身,看向坐在他旁边的晋王:“吾等认为这三篇文章都很不错,请殿下决出前三甲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”被这样一问,晋王一下子就紧张起来,“还是请古师决断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这种事情,怎么能够让我来?



       

你们可是最专业的大学士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陛下让殿下督科考,当我等权衡不定时,自然是由殿下决断。”古易新说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是这样的吗?”



       

晋王看向其余几位大学士,不确定的问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于是,众人一致的回应:“殿下,是的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晋王发现确实是自己的职责后,重新的审视起了这三篇文章。



       

眉头,越皱越深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自己确实是可以下一个决定,评定出一二三名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这次的策论成绩,就是科考成绩,万一父皇对司州解元的人选不满意,那不是全怪到我头上来了?



       

越想,他压力就越大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最终,他决定道:“本王,得去征求陛下的意见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全凭殿下决定。”古易新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于是,晋王便起身了,拿着这三份试卷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七位大学士跟着起身,同步的双手交叠,朝着往外走出的晋王的背影,缓缓弯腰行礼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待到他走后,七个人重新的回到了位置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《大河赋》应该是孙司徒的儿子所作。”有人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听到这个,孙康急忙的开口说道:“我只是从文章水平去评判,跟是何人所作并无关系。而且我虽然姓孙,可不是扬州孙氏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在他急得都快脸红时,古易新将头转过去,声音低沉的提醒:“没人这么说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孙康抿嘴,不做声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《屯田策》应该和《劝学》,乃一人所作。”张兆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对此,七个人都认同。



       

字迹是一样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甚至说,他们心里全清楚。



       

辞赋的第二名,作者就是《大河赋》的作者,三公之子,孙谦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其实按照人情世故来说,这个解元直接颁给他都没问题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今年的情况,不太一样啊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那《屯田策》的考生倘若第一,那这个解元就是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双科甲等第一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晋王带着三份试卷,急忙的赶到了宣宇殿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不是上朝的地方,是皇帝的寝宫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陛下平常休息和简单的办公都在这里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参见父皇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晋王见到了在御案前批改奏章的皇帝后,缓缓跪拜。



       

皇帝看了他一眼,停下了手中的事情,瞥了下陈公公。



       

接着,陈公公便搬了个圆凳到晋王的身旁,笑着道:“晋王请坐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晋王坐下后,将试卷呈给了陈公公,并解释道:“这是大学士讨论出前三的三篇策论,但关于如何排名,存在争议。于是儿臣便拿来,请由父皇决断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皇帝没有看他,将三篇文章拿到手里后,一言不发的阅读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直至三篇看完后,放下了试卷,看向了晋王,这个面带老实微笑的皇子,毫无情绪道:“晋王殿下怎么看?”



       

晋王笑不出了。




如果您觉得《寒霜千年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78920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