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23章 格物大道

作品:《 大明世家五百年

       

“竟能如此解读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简直……这不是诡辩吗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无话可说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可这难道不是孟圣的真意吗?



       

孟圣说人之初,性本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孟圣说不善的那些不是人,而是禽兽,杀之即可,李大学士所言,难道与孟圣不是一致吗?”



       

自元代重新梳理儒家法统后,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亚圣,他的话拥有仅次于孔子的效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孟子提出性善论的同时,打了堪称无敌的补丁,那些生来不善的是禽兽,当杀之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李祺根据这一点,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论点,该是多坏的人才需要一直学习来提升道德啊。



       

那还是人吗?



       

这样的天生坏种,直接杀了便是,还教化什么。

记住网址m.qbyqxs.com

       

这是何等振聋发聩的质问!



       

“先生之言,学生无话可说,心悦诚服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李师请继续讲述心理之辨吧,学生已然迫不及待后续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是啊李师,还请继续讲经吧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堂中顿时响起了数道声音,居于两侧的鸿儒学者,神情各异,但面上皆有凝重之色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场提前到来的论道至此停下,李祺再次讲起了心理之辨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朱子注重格物致知,以便明晓天理,但想必诸生在读了许多书后,都会生出同样的一个疑问,既不知如何格物,又不曾得到什么天理,久而久之,心中甚至对圣人学问有了疑虑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李祺这番话一出,国子监中顿时响起了一阵骚动。



       

众翰林学士皆是震惊的望向李祺,他们万万想不到李祺竟然敢提起这个尖锐的问题。



       

理学汹涌发展了一百多年,这种缺陷他们当然知道,也曾怀疑,但是没人能够解决,最终几乎所有人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,“不曾得到天理,是因为格物心不诚,是因为天赋不足,是因为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总之有无数的理由,格物致知是没错的,毕竟圣人又怎么可能错呢?



       

“朱子说,世间万物,皆有其理,格一物,就能得到一物的道理,诚然是至理名言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自三皇五帝之时,便有先贤观星,以日月轨迹定阴阳之历,这便是格物之道,先贤格日月,于是得日月之理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水往低处而流,此乃水之理也,亦是格物所得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每格一物,便有一物的道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李师,方才您说格物不是增进道德,那格出的理又有什么用处呢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好问题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李祺环视堂中皆紧紧注视着他的众人,道:“格出日月之理,便可以精准的制定历法,以助农耕,这难道不是太平天下之道吗?



       

上古之时,大禹治水,疏通九州,岂不是应用了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吗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是天赋极高之人,还能够融会贯通。



       

意识到不仅仅水往低处而流,山石也总是从高处落到低处,天上的东西也总会落在地上,这其中所蕴含的道理,实际上是同一个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格物致知,所知晓的理愈多,就越接近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若是再能利用道理,去做成大禹治水、制定历法这样的功,以及拥有崇高的道德,那样的人便足以称之为圣人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《左传》言,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虽久不废,此之谓不朽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便是吾所探究出的,成圣之道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国子监中已经没什么声音了,只有李祺的余音仿佛仍在梁间萦绕。



       

讲堂内,数百儒生如泥塑木雕般僵坐,几乎再不曾见交头接耳之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便是连大口喘气的人都不曾见。



       

解缙手中的折扇凝滞,扇骨微微发颤,脑海中宛如有洪钟大鼓时时响彻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国子监祭酒唇半张着,却吐不出一个字,只眼眶泛红,有千言万语哽在他喉头,双眸圆睁,死死攥紧膝上的儒袍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一刻国子监中,风停树静,连鸟雀都噤了声。



       

檐角铜铃纹丝不动,仿佛天地间的一切都被李祺的言语震慑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国子监中的教习,白发苍苍的老儒生缓缓闭目,两行浊泪无声滚落,砸在案几上,溅起微不可察的尘埃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更多的是那些本对李祺有敌意的年轻士子,先是激动,后是面色煞白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手中的毛笔不知何时已折断,墨汁沿着指尖滴落,在宣纸上洇开一片乌黑,却浑然不觉。



       

整个讲堂内,无人交头接耳,无人咳嗽清嗓,甚至连衣袍摩擦的窸窣声都消失殆尽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何等精妙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贵在清晰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一刻,沉默比任何喝彩都更震耳欲聋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从不曾有人如此清晰的指出一条通往圣人的大道,且这条大道是如此的宽阔扎实,不再是那些掺杂了禅宗的虚幻之说,不再是那些阴阳方士的鬼神之语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是切切实实的,格一物,知一理,做一事,得一功,继而成其道!



       

它是如此的清晰,如此的瑰美精致,甚至短时间内,他们都找不到破绽,因为它看起来如此的完美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对众人的反应李祺并不意外。



       

理学本就是极为完备、逻辑严密的学说,唯一的问题在于朱熹的见识局限于古代世界观,不知天地之大,宇宙之宽,而来自后世的李祺恰好能够补上这一部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儒传承加后人智慧,催生出一位不逊色于古往今来任何圣人的大思想家,难道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吗?



       

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的北方诸生,几乎同时高声喝起,“彩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振聋发聩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闻听大道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李师当作圣人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当为天下之冠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何人敢缨锋芒?”



       

一字字一句句,满满的都是对李祺至高的推崇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比这种喝彩更直观的是系统的消息。



       

【你在士子中的声望大幅增加,声望+5,当前声望70。】



       

【你的声望让整个家族与有荣焉,家族声望+10,当前声望-20。】



       

这还仅仅是学堂中的士子,若是学说传遍天下,声望捅到天花板也不成问题!



       

那时的他,纵然背负着家族罪孽,怕是也依旧无敌于诸大儒之间,甚至能够成就半圣之姿!



       

为天下儒者之冠!



       

李祺环视众人,而后将目光落到一众翰林学士身上,慨然道:“今日讲经至此为止,当论其道,诸位谁上前来,与我一辩?”



       

真正的道争!



       

堂中寂静。



       

视线交错,良久,针落可闻。



       

概因——



       

满堂鸿儒,竟一无人应战!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——



       

“堂中三千儒门客,孔孟之后谁称雄”,明初的思想界不曾有丝毫生机,宛如死沉寂寂的汪洋,又如浓墨无光的夜色,直到李祺出现,他高举着炬火,成为了黑暗世道中,唯一的光!——《思想史》




如果您觉得《大明世家五百年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78830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