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一百二十八章:觊觎兵权的何进

作品:《 三国:我不是刘辩

       

而刘辩也没有忽悠黄忠,他的确是在思忖该以何人为主将征伐张举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射声校尉部的三千弓弩手,可并非面对近战便软弱可欺的军士,而是善射的轻步兵,就张举那点人手,射声校尉部再征募些三河良家子,平叛不难。



       

然而,主将之位的合适人选,却如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,令他发愁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卢植如今需要为他制衡朝堂,不可轻动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若派皇甫嵩或者董卓前去平叛,未免太过大材小用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更何况这两人他是要用于应对日后西北平乱的,凭借皇甫嵩和董卓的凉州世家豪门的身份,以二人的能力,便是日后西北平叛的两柄利剑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谁也不知西北究竟何时会爆发叛乱,因此他并不打算将皇甫嵩和董卓派出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实在不行,就只能再劳烦袁滂这位光禄勋辛苦一趟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,如今的太子府群臣实在是人才过于充盈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不过是提了一嘴平叛事宜,一众家臣便已然在言谈间商议好了计划,出兵人数、时间,进军路线和后勤路线等诸事都已然明晰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那便征三河良家子万人,加射声校尉部二千人,越骑校尉部五百人,令鲁国相、东郡太守、山阳郡太守等人率郡国兵从征。”刘辩在综合了太子府群臣的筹谋后,也拍板定下了最终计划。

记住网址m.qbyqxs.com

       

“子鱼!”刘辩提高音量,目光如炬地看向华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华歆听闻太子呼唤,起身出列,俯身行礼道:“臣在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华歆是新近擢拔的太子庶子,虽说今岁年仅二十六,却是卢植和郑玄的同门师弟,年轻时曾就学于故太尉陈球门下,为其亲传弟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同刘辩有卢植和荀爽两位老师一般,士人往往也并非只有一位老师,而是就学于多人门下,只不过受重视程度不同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公孙瓒、刘备和刘德然求学于卢植门下,这种师生情谊就比较淡薄,作为老师的卢植是不会轻易认下与这些弟子的师生关系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作为就学弟子,有向老师单方面恭敬的义务,即便老师不认他们,他们却不能不认老师,否则便会声名狼藉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然,如果就学弟子混出了名堂,引起了老师的重视,也可以在“毕业”多年后进行双向奔赴的师生关系的政治绑定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这种双向奔赴的师生关系是不能轻易缔结的,老师是有义务为这些学生规划前途的,学生也有义务为老师办事及养老送终,这种弟子通常被称为亲传弟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老师和亲传弟子之间,是进行了政治捆绑的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卢植、郑玄、华歆都是陈球的亲传弟子,亲传弟子之间也是有相互帮衬的义务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华歆曾被举孝廉,被拜为左郎中,因病免官,病愈后赋闲在家,黄巾之乱后被卢植举荐给了太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子鱼任辎重御史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唯!”华歆俯身再拜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自从上次领军平叛后,刘辩便深感以御史监察辎重营的必要性。



       

前番军中辎重的损耗,明显低于汉军以往历次战争中的损耗,这种损耗绝不仅仅是行军距离和不同州郡的因素所致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因此他便常设辎重御史一职,既能打击军中贪腐现象,又能对领军将领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公与任参军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唯!”



       

沮授先是微微一愣,眼中闪过一丝惊讶,但很快便被激动所取代,连忙俯身领命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对于沮授的能耐,就军事才能而言,卢植曾对沮授进行过一番考较的,在给予了他“名将之资”的高度评价后收其为弟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刘辩对这样一位同门师弟也颇为欣赏,他自是深知沮授的大才的,而有了这层同门关系,他自然也更加信任沮授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今有机会,自然要给沮授提供历练的平台,说不得日后当真能接过卢植的衣钵,出将入相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子龙领五百越骑从征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末将领命!”



       

赵云闻言,脸上难掩兴奋之情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时刻铭记太子对他擢拔于寒微的恩情,时刻期盼着报效太子的恩情,自然是闻战而喜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至于他的能耐,作为吕布亲自认可的“天生骑将”,即便尚显稚嫩,但领五百骑应当不会有什么问题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儁乂、子善、伯益,你三人此番领军司马之职,各领三河良家子千人从征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张郃、颜良、文丑四人分别出列俯身领命,眼中洋溢着浓厚的战意。



       

众人各自散去后,天色渐暗,暮色笼罩着整片天空,刘辩伸了个懒腰,正欲询问高望今日中厨准备了什么菜肴,却见大长秋丞赵吉匆匆赶来求见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奴婢拜见太子殿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刘辩伸手虚扶了赵吉一把,侧卧于软榻,略有些不合仪态地打了个哈欠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吉并不认为太子此举是不待见他,反而暗自欣喜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是大长秋赵忠的义子,赵忠曾告诫赵吉,太子不喜繁文缛节,越是将他视作自己人,越是会在他面前随意而为。



       

见太子这般不拘小节,赵吉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,俯身道:“启禀殿下,皇后请太子赴宴用膳,舞阳君、车骑将军、卫将军以及公车司马令夫妇皆至西宫等候殿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今日是何特殊日子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刘辩微微蹙眉,舞阳君也就是何皇后的母亲,他的大母。



       

车骑将军何进,卫将军朱苗,公车司马令夫妇则是指张让之子张奉以及何皇后的妹妹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此看来,今日这场晚宴是一场家宴?



       

面对太子的问询,赵吉微微摇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身为大长秋丞,他自然是将与皇后有关的特殊日子牢记心头的,今日绝对不是什么特殊日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略作犹豫,赵吉将自己的见闻说出:“今日车骑将军乃是单独而至,与皇后单独相谈两刻,奴婢似乎听到了‘领兵’二字,而后皇后才令人准备宴席,并请舞阳君等人赴宴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刘辩颔首,令高望赏十匹上等襄邑锦给赵吉,并让赵吉给赵忠再带去十匹极品襄邑锦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待赵吉离去后,刘辩侧卧于软榻之上,双目紧闭,左手撑着脑袋,右手则是有节奏地敲击着桌案,手指在桌案上一下一下地敲打着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吉的性子比他义父赵忠要沉稳许多,若非确切听见“领兵”二字,否则绝不会妄言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何进的车骑将军府虽比不得原本历史上那般人才济济,但也已凝聚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,他能在第一时间得知张举反叛的消息刘辩并不感到意外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是,他没想到何进仍在觊觎兵权。




如果您觉得《三国:我不是刘辩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78555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