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169章 神医来徐州,外赠一神将?

作品:《 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

       

吁!



       

马上将军,神色焦急,匆匆下马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从马背上取下一孩童,抱在身上,便往衙署里闯。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从人见了,连忙惊呼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怎么他便能进去!”



       

众人大感不满,简雍使节团可是代表徐州来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就这样,他们都被拦在了屋外边儿,与庶民等同排队。



       

结果这厮,却仗着人高马大,便硬往屋里闯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最可气的是,周围竟无人敢拦。



       

庶民不敢与官斗,他们不敢发声便罢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怎么衙署里的官吏也不拦阻,真就欺软怕硬?



       

“您难道不认识这位?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有好事者见简雍等人疑惑,便主动上前招呼。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笑着回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我等是外地来的,不知这太守府的规矩,那位将军是什么呐?”



       

那人解释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那位将军可了不得,是咱们长沙县刘将军的部将,黄忠黄汉升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是刘荆州亲自任命的中郎将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唔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听到这位,简雍等人立马释怀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敢情来的这位,是军区副司令啊。



       

要知道,李翊的官位也只是军师中郎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中郎将仅次于将军,比校尉级别要高。



       

之前说过,中郎将最大的特点就是权力大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因为它是统兵的,有实打实的兵权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那这位刘将军是……?”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听他谈及黄忠是刘将军的部将,却不知这位刘将军又是谁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这位刘将军是刘荆州的侄子刘磐,其人骁勇善战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那人神秘兮兮,小声地对简雍说道,“你是外地来的,许是不晓我荆州大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我听人说啊,刘荆州打算对扬州用兵啦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这位刘磐将军最近在攸县调集了数千精锐,疑是要向豫章进兵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哦……?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点了点头,蹙眉暗想,之前李先生就曾暗自挑拨孙刘之间的矛盾。



       

看来战事是真的要一触即发了,这绝对是整个河南都希望看到的局面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那这位黄将军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又将话题转向黄忠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害,你不知道啊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这位黄将军是老来得子,只有这么一个儿子,叫黄叙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只是这孩儿自小体弱多病,黄老将军又心疼他,便来找张神医照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这事儿,乡里人都知道,想是又害疾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事急从权嘛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原来如此。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总算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给理清楚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位黄老将军的儿子,看来丝毫没遗传到他父亲的身体。



       

适才只远远望上一眼,就觉得这孩子体质清弱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,虽然这小哥说是事急从权,可以插队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来看病的,又有几个是不着急的?



       

主要还是黄忠是中郎将,手里有兵,相当于现在的准大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面子,纵是长沙太守张仲景也得卖个薄面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太守府,衙署内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堂上一位四十出头的中年男子,正神情严肃地替人把脉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尽管这男子年纪不大,脸上却饱经风霜,四十岁看起来像六十岁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浊气生,百病生……老丈,你且按照这个‘降浊气’方子去抓药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水煎两次,然后温服,明日便会有所好转,五日多半即可痊愈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这位有条不紊的大夫,正是长沙太守张仲景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下一个!”



       

这位病人刚一送走,身后的小童便高声唱喏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名青年正要上前,忽听得门外一声躁动。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突然闯了进来,焦急地喊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府君!府君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劳烦府君,看看我这叙儿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他今早一起,便浑身疼痛难当,久久未醒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一抬眸,作为市一把手,他当然是认识黄忠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刘表任命黄忠为中郎将,辅佐其侄儿刘磐镇守长沙。



       

明面上,说的是为了防患荆南的贼寇,实际上则是为了加强对荆南的控制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至于黄忠独子黄叙,张仲景倒是不陌生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孩子自小身子清弱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怜黄忠年过半百,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黄将军莫急,待我看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伸手去摸黄叙的额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滚烫!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皱眉,又去摸他的手。



       

冰凉!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神情更加严肃,眉宇间一川不平。



       

再扒开黄叙的嘴,去看他的舌头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薄白而润,舌质淡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眉头一下子重重的凝起,神情十分严肃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怎么样,张府君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吾儿害得什么病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唉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叹了一口气,一时间不知该如何与黄忠说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这反而使黄忠更加心急如焚,“张府君你快说吧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老夫都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了,还有什么事情是接受不了的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拙荆死的早,就这么一个孩子,这些年累蒙府君照料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真有个三长两短,也该是他的命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嘴上虽这么说,然内心实是焦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长叹一声,幽幽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黄老将军,你我也算是故交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张某也不想欺瞒于你,令郎所害之病,许是伤寒症!”



       

什么!?



       

黄总闻言,如遭雷击。



       

伤寒症可是不治之症呐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出身大族,族中有不少人都是死于此病。



       

基于此,张仲景才痛恨伤病,立志学医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尤其要与伤寒症斗争到底,斗争一辈子!



       

望着病床上的儿子,黄忠心中五味杂陈,不知该说什么好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能望一眼窗外,叹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今日之冬,甚寒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历史上,黄忠是在晚年才归顺的刘备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作为一员老将,他作战的风格却是,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“忠常先登陷阵,勇毅冠三军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没错,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年过半百,在战场上却常常冲锋陷阵,扮演先登之将的角色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里面当然有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原因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,黄忠的儿子,也是独子黄叙,早早夭折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对于黄忠而言,他已经了无牵挂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他愿意将自己的生命完全献给刘备的事业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即所谓,



       

报君黄金台上意,提携玉龙为君死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唉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叹了一口气,只能出声安抚黄忠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黄老将军不必悲伤,机定会全力施为,医治令郎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只是……”微微一顿,“只是老将军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呐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起身谢过,然脸上并无半点神采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任谁都知道,伤寒症乃不治之症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为了研究怎么医治伤寒症,了半辈子的时间,仍未找到一个实际有效的办法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古代若是无后,对古人而言是非常痛苦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尤其黄忠已经上了年纪,妻子死后也未续弦。



       

来这么一个儿子不容易。



       

谁知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唉,造化弄人呐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时,“踏踏”的脚步声自门外传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步入衙署的正是此前门外的黑衣管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快步走至张仲景身前,躬身拜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禀报张太守,徐州牧刘备遣人来送了几卷书札,使者还说想要见一见太守,您看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此刻早已心乱如麻,又听说是徐州牧,显然又是政治上的事儿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最烦的就是政事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不见不见!没看见我这儿忙着的吗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呃,喏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那黑衣管事被数落一顿,灰头土脸的打算出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却将之叫住,“慢!”



       

他转过身来,对张仲景劝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刘备乃汉左将军,领徐州牧,又与刘荆州是同宗兄弟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既是遣使来长沙,远道不易,府君还是见上一见的好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比起张仲景,黄忠就有更多的政治考量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对于张仲景来说,他本就是大族出身,对当官也没什么兴趣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别的高官,他根本不放在眼里,巴不得不干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黄忠与徐晃、张辽等人类似,都是适应职场生活的职场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严格意义上讲,黄忠历史上也投靠过曹操。



       

刘琮向曹操投降后,黄忠跟长沙太守韩玄就一起归顺曹操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不过后来刘备到荆州后,黄忠跟韩玄又一起投靠了刘备。



       

总之长沙归谁管,他们就跟谁混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主打一个随风漂流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刘备慧眼识人,发现黄忠是匹千里马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于是提拔重用了黄忠,并将之带去益州建功立业。



       

倒是曹操对当时远在长沙的黄忠知之甚少,也没能想到他未来为砍死自己的连襟兄弟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也罢,那就见见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看在黄忠的面子,打算卖刘备一个面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很快,管事的就将简雍等人迎入正堂,引见给了张仲景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徐州使节简雍简宪和,见过张府君!”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施了一礼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却没怎么搭理他,反而是全神贯注的查找医书。



       

似未曾注意到简雍的到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再次愣住,暗道无怪守门人如此轻狂,原来是“上梁不正下梁歪”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位张长沙亲自带起来的风气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简使有什么事儿直说便是,我家府君不太爱那套虚礼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童仆在旁边提醒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这才道明来意,并将李翊所写的书札奉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竹简且放案上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下达了命令,又对一旁管事儿的说道,“今日闭堂,不再问诊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喏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众仆人退下,将病客散走。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等人也不知作何是好,走也不是,留也不是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能在原地干等着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只当众人不存在,兀自坐回案牍前,提起笔,反复推演一系列的医治方案。



       

研究了这么多年的伤寒症,张仲景已是这个时代最会医治此病的大夫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依然没有十全把握,将此病治好。



       

呼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一声长吁,张仲景又在纸上写下一个医方,可才堪堪落笔,又摇了摇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觉得不妥,将之撂下重写一张,还是不妥。



       

此时正值冬日,屋外寒风凛冽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张仲景却满头汗珠,不断思索着治病之法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手忙脚乱的去翻书,翻到一卷,觉得不妥,就直接扔在地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突然,一卷书札闯入了张仲景的眼帘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见书中写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“春气温和,夏气暑热,秋气清凉,冬气冰冽,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“冬时严寒,万类深藏,君子周密,则不伤于寒。触冒之者,则名伤寒耳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这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的眼眸突然放大,这上面的文字大是稀奇,自己还未读过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这是哪里来的书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忙举着书卷,张口问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童仆赶忙在旁侧答:



       

“府君,这书卷正是徐州使节送来的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徐州人送来的书?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瞪大眼睛,猛然看向一旁的简雍等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还在那站着等候呢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自己适才研究了半个时辰,他们就在那站了半个时辰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尤自回神,过得许久,嘴上才喃喃吟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伤寒伤寒,这明明就是医书!”



       

谁能想到,徐州人大老远送过来的,竟是一卷医书呢?



       

莫说张仲景感到惊奇。便是一路护送书卷的简雍也觉诧异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还以为书札上写了什么重大机密,沿路他们一直小心谨慎的保管。



       

感情写的是药理知识啊……我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等人听到这个消息时,也是有些哭笑不得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张仲景却显得异常兴奋。



       

拼命翻找,有没有关于黄叙病状的治疗法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书中言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“尺寸俱弦微者,厥阴受病也,当六七日发。以其脉循阴器、络于肝,故烦满而囊缩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此三经受病,己入于腑者,皆可下而已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找到了!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大喜过望,这书中内容明显是不全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很多论点都断断续续,也不知是不是写书之人故意为之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好巧不巧,正好有着黄叙病症的描述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本身就是研究这个的,虽然少了些内容,但却受到了极大的启发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赶忙提起笔来,在纸上写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黄苓加半夏生姜汤主治,若有呕吐,则辅以黄连汤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噫!小侄有救矣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看着自己写下的医方,竟兴奋地跳了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此古怪的举动,令黄忠都觉得诧怪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张长沙,您这是怎么了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哈哈哈,黄老将军,张某已有医治令郎的医方啦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整个人都变得亢奋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所高兴的不单单是能救活老友的儿子,更高兴自己多年以来的困惑,总算是得以解决。



       

书上提到了很多论点,与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研究竟不谋而合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仿佛专为自己的研究而写一般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使得张仲景一下子明悟了许多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此言当真?”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听得此话,整个人也都亢奋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听到儿子黄叙害了绝症之后,他本人已是颓废不抱希望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结果才过半个时辰,张仲景又告诉他孩子有救。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此刻的心情便如坐过山车一般跳转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张神医果真能救下犬子,忠虽肝脑涂地,亦当报答!”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说完,便要跪拜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赶忙将之扶住,说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黄老将军莫要拜!您为长沙保境安民,是一位英雄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张某可受不起您的跪拜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况药方还没试,待我试过之后再说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听到这话,才站起身来,然嘴中依然是谢个不停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少时,童仆按张仲景的医方抓好了药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将药煎好后,即拿去给黄叙服用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又过半个时辰。



       

原本还昏昏沉沉的黄叙,此刻总算是有了点儿意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惺忪的眼睛也渐渐睁开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叙儿!”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见此,终于忍不住了,也顾不得屋内还有他人,便上前直接抱住自己的孩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紧紧的抱住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“大人,我……我没事儿。”黄叙睁眼的第一件事,便是宽慰老父亲。



       

(大人此时主要用来称呼父母)



       

“好好好,叙儿看来真是好转了,快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起了拜谢张神医!”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念重恩情,也顾不得黄叙病体,便要拉着他起身拜谢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连忙将之拦住,“黄老将军且休言谢,令郎身子还未完全康复,不宜大动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况非是张某医治好了令郎,而是徐州人将此书卷送至我身边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我未看过此书,对此绝症便束手无策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实无医治之法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听罢,连忙转头向简雍等人道谢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谢过几位恩公!”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等人也连忙还礼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黄将军不必道谢,我们只是负责送书札的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真正遣我们送书来的,是李郯侯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哦?可是那位刘将军州府上的幕僚,有天下奇士之称的李子玉?”黄忠问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正是李郯侯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诶呀,久仰郯侯大名,不想今日竟能以这般情景遇上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虽在长沙,但也是听说过李翊大名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毕竟灭袁术这种大事,纵是三尺蒙童也都知晓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对了!”黄忠忽然想起一件事来,问简雍道,“郯侯令简使远来长沙,难道就只是为了送一卷书札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当然不是!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矢口否认,解释道,“实不相瞒,郯侯命我们来长沙,是想请张长沙去徐州一趟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去徐州一趟?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一挑眉毛,若是请别人到徐州去也就罢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张仲景是一郡太守啊,身兼大任,哪能轻易离去?



       

别说黄忠觉得奇怪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便是简雍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,人家郡守级别的高官,当是旅游呢,怎么能说走就走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唉,郯侯做事向来特立独行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咱们也只是奉命行事,多的也不敢问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郯侯只说张长沙看了书札之后,便会去徐州,至于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不再继续往下说,至于张仲景会不会真的舍弃官位,大老远跑徐州去就是一个未知数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尊使,我愿随你去徐州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的话忽然从后方传来,掷地有声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场之人无不震惊。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快步走来,劝说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张府君,您身兼一郡政务,冒然去徐州重点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只怕刘荆州为怪罪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说这话,自然是在替张仲景考虑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张仲景却不以为然,只淡然说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刘荆州要怪便怪,这长沙太守的位置,张某早就不想坐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等人暗想,这张仲景的确是怪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郡太守,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才能坐得的官位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位张神医,竟说不做就不做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明日,我便会写下辞呈,辞去官位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啊?张神医走这么急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嗯。”张仲景肯定地点了点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走至黄忠身前,一本正经地说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生民多艰难,张某不像黄老将军这般可以扶危济困,救万民于水火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不是李郯侯送来的文书,我连令郎都救不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《中庸》言道,君子素其位而行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张某并非一郡之才,这长沙太守之位已坐了些年头,实该让贤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虽然如此,张某却也能以己之力,为生民做些力所能及之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毕竟不论治世乱世,世人总受病苦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黄老将军便去救社稷江山,张某便去救生民百姓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能救一人,便救一人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张神医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听到这话,心中也觉酸楚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自觉自己比不了张仲景伟大,张仲景才是真正的心系百姓。



       

愿意辞下官位,去救万民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他,被张仲景捧成是救江山社稷,属实是抬举他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其实也只是素其位而行罢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哪里立下过这般远志?



       

若谈救万民于水火,他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,还里考虑过这些。



       

纵然想过,现在的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?



       

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,之后还能往哪里升官呢?



       

“好了,今日一别,不知何时才能相见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老友多珍重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张仲景说完,便转身去收拾东西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留下黄忠兀自在原地凌乱,心中五味杂陈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大人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黄叙自病床上爬起,黄忠连忙过去将之扶住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叙儿你适才没听张神医说么?身子未好,不宜轻动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大人,孩儿,孩儿也想随张神医去往徐州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什么?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听到这个儿子这个决定颇感惊诧,“你怎么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大人不是常说,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吗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孩儿只是想去徐州见一见恩公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黄叙解释说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闻言,点了点头,轻抚黄叙额头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叙儿有此感恩之心,也不枉为父平日教导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罢,既然叙儿想去,父亲便陪你同去!”



       

真的?



       

黄叙闻言,又惊又喜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可是,大人身为中郎将,掌长沙兵务,哪里好随意离去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不妨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黄忠摸了摸黄叙的发顶,“我只以故告刘将军,离开些时日,碍不得什么事儿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况你身子清弱,为父哪能让你单身去徐州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再者说,张长沙与为父是多年的老友了,今当远离,岂有不相送之理?”



       

黄叙大喜,能跟父亲在一起,便有安全感。



       

简雍见此,暗自庆幸自己此来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想张仲景竟真的会因为一封医书,而辞去官位,到徐州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天底下竟有这种怪人!



       

很快,张仲景收拾好了行囊,黄忠也回家打点了一下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由于担心儿子身体,为此还专门找了一辆马车给他坐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切齐备之后,黄忠父子、还有张仲景,各带了些许仆从。



       

跟随简雍使节团,一并前往了徐州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表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扬州,丹阳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太史慈、徐盛奉李翊之命,前来扬州协助丹阳太守袁胤,清缴山越贼。



       

袁胤不敢怠慢两位尊使,亲自出城相迎。



       

然后向二人说明了丹阳的山越情况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些贼人常常结伴下山,攻击村庄,抢夺粮食牲口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为此,袁胤也是想了很多法子来惩治他们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比如设陷阱,设埋伏。



       

虽然也抓获了不少贼人,但始终是杯水车薪,不见有利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,还是丹阳山地太多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恶劣的生存环境,养成了当地人彪悍轻死的个性。



       

并且许多汉人百姓,甚至跟山越人勾结,暗通款曲,以对抗官府围剿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这便是丹阳目前的情况,未知两位尊使有何高见?”



       

袁胤将自己的难处与太史慈、徐盛说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太史慈率先言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我早年也来过丹阳,知此地山越众多,是出产精兵之地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但这帮山越强盗,军心涣散,军械粗劣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往往连皮甲都难以凑齐,所以难战者,中有群山之故也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嗯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徐盛点了点头,在一旁附和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擒贼擒王,若要打击山越,当先克最众之数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未请教袁丹阳,这丹阳诸县中,哪里的贼人最多?”



       

袁胤不假思索,答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陵阳县最多,这里群山环绕,易守难攻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据我所知,此地山越部落,高达万余众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此辈不仅时常下山掳掠民众,甚至连士人豪强都不放过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袁某也不是没有想过围剿,之前就曾联合本地豪强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组建了两万大军,前去陵阳围剿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不想走漏了风声,叫山越人提前知晓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于是便躲进山里不出来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我等在山中寻了十来天,半个人影也见不着,只好作罢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太史慈、徐盛闻言,感叹这山越人清缴的难点就在这里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你要是人少吧,人家那彪悍的战力摆着那儿,你干不过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你要是人多吧,人家直接躲在山里不出来,跟你耗着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你几万人的大军,日费斗金,耗得赢人家吗?



       

并且这些山越人精明的很,知道你官府人员也好,汉民百姓也好,都不可能一直在山区里待着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迟早是要走的,所以压根儿不怕你占据他们的老巢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两位尊使莫要着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袁胤牵唇一笑,上前亲自为二人斟了杯茶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这山越问题也不是一年两年了,早在袁某上任之时便已存在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历任太守,都拿它没辙,况乎我等乎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徐盛陡然色变,厉声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吾等奉郯侯之命,前来清缴山越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袁丹阳此话,是道我等不自量力耶?”



       

袁胤顿时慌了神,连忙赔礼解释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误会误会!实在是误会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袁某适才失言了,我的意思只是山越人盘踞百年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乃秦朝越人后裔,山民、宗部占山为匪,久居山中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灭的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太史慈正色言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今贼聚甚密,众人皆言不可剿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故郯侯遣我等来,若我等仍言不可剿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岂非白来一遭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(本章完)




如果您觉得《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78324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