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126章 大耳哥冷静!这会打破军师的苦心孤诣

作品:《 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

       

却说朝廷一众文武大臣,打算同时发诏于兖、徐二州,命曹操、刘备过来勤王。



       

然王驾此时尚在河东,李傕、郭汜二贼自同意天子东归之后,却又马上反悔,派兵来追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天子车驾不敢在河东逗留太久,未休整两日,便继续出发,前往雒阳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毗邻河东的地界,乃是袁绍的势力范围。



       

早有人将天子乘舆幸驾河东的消息,传报回了邺城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以从事沮授,别驾田丰为首的诸大臣,心急如焚,纷纷上书找到袁绍,向他谏言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明公,今天子蒙难,幸驾河东,我河北不能坐视不管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臣恳请明公起河北之兵,前往河东护驾,保扶王室!”



       

田丰慷慨陈词,力劝袁绍迎奉天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袁绍一直都是少帝刘辩一派的,当初为了反对董卓,袁家誓不承认董卓扶上位的刘协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以至于袁绍不惜污蔑刘协不是先帝之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以说,袁绍与刘协的关系是非常尴尬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果他此时去迎立了天子,便等于是自己打自己的脸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今我大军,忙于易京战事,诚难腾出手来,去河东勤王保驾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袁绍挥了挥手,以忙于公孙瓒战事为由,拒绝了田丰的请求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明公,请听我一言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沮授站出来,慷慨陈词: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明公以弱冠之年登朝为官,播名海内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值废立之际,忠义奋发,面刺董卓之过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后单骑出奔,济河而北,为勃海稽首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号令天下诸侯讨董,威震河朔,名重天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虽黄巾猖乱,黑山跋扈,亦难撄明公之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今回众北首,公孙之流则早晚必亡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震胁戎狄,则匈奴亦将服从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明公横大河之北,合四州之地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收英雄之才,拥百万之众,正是迎大驾於西京,复宗庙於洛邑之时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届时我等可拥戴天子,号令天下,以讨未复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以此争锋,谁能敌之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授惟愿明公深察!”



       

话落,沮授顿首一拜。



       

汝颖派的郭图与淳于琼却站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今汉室衰败,为时已久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今欲兴之,不亦难乎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况今天下英雄并起,各自跨州连郡,聚众动辄万计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所谓秦失其鹿,先得者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迎天子在身边,动辄表闻,岂不掣肘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不服从,则是抗命,反失人心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其实袁绍阵营里面,大部分人都是保皇派。



       

郭图、淳于琼这种颍川出身的反而反对迎奉天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为何?



       

因为袁绍与曹操不同,袁绍的亲族之前已经被董卓给突突完了,剩下的也都在袁术那里。



       

等于袁绍没有宗室可以帮他掌握兵权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曹操则有大量的宗室,并且大部分能力都很强,所以可以放心的把兵权交给他们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袁绍没有宗室可以付与兵权,他只能平衡好河北派与河南派两家的势力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旦迎了天子,河北这群保皇派和天子联合起来,袁绍的权力就很有可能被架空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因为袁绍手底下掌兵的大部分都是士族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也是为什么曹营里,荀彧、毛玠这种保皇派掀不起风浪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因为他们被曹氏宗族给狠狠压制着,使得曹操可以毫无顾忌的迎奉天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郭公则此言差矣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别驾田丰站出来反对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今天下崩乱,主上蒙尘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袁公祖上累世辅弼,世济忠义,若能迎奉天子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既合乎道义,又合宜时机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且今州城粗定,正宜迎奉王驾,安宫邺都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到那时,奉天子以令不臣,畜士马以讨不庭,谁能御之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还请明公速速定夺,倘若犹豫不决,必然遭人抢先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听到这话,袁绍稍稍还是有一点心动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为什么说袁绍好谋无断?



       

其实从迎天子这件事就能看出来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袁绍作为少帝刘辩一派的,要么就坚立不移反刘协,要么就摒弃前嫌,迎奉天子王驾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袁绍偏偏选择了全都要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开始袁绍坚决反刘协,想立刘虞为帝。



       

后来沮授等人给袁绍讲了迎天子的好处,袁绍又心动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在领了冀州牧后,袁绍又担心被河北士人架空,又叒拒绝了迎奉天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结果等被曹操抢了天子之后,袁绍又后悔了,想让曹操把天子迁到离他更近的鄄城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此反复,半天拿不出一个确切的方案出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也难怪评价袁绍为干大事而惜身,见小利而忘命,真是一点也没评价错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罢了,诸公不必再吵!”



       

袁绍出声止住众人的争吵之声,犹豫一下,才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既然天子乘舆在河东,今可先使人进献米肉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至于保扶王室,安宫邺都一事,且先观望再说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明公!”



       

沮授、田丰等人还想再谏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却被袁绍挥手挡了回去,示意众人此事不必再议。



       

沮授等人无奈,只好作罢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与此同时,



       

曹操自陈国退兵以后,将兵锋指向颍川,克日平定。



       

并将治所迁到了许县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士族们,力荐枣祗为屯田校尉,希望曹操快些开展屯田,追上徐州刘备的步伐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曹操欣然同意,将屯田制的具体实施方案,委任给了荀彧、枣祗、韩浩三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由于颍川也遭遇了战乱,所以有大量的无主荒田。



       

同时,由于曹操镇压了颍川的黄巾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得到了大量的劳动力、耕牛、农具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曹操在各州郡设置田官,下令储存粮食,为将来四方征战做足准备。



       

随着颍川屯田制的推行,曹营这边也逐渐从兖州的内乱中恢复过来,情况得到好转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一日,



       

曹操正在府中读《孙子兵法》,并拿着笔在上面进行批注。



       

忽有下人来报,朝廷使者来到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曹操慌忙停笔,放下书卷,接见了朝廷来使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待问明来意之后,方知天子乘舆在河东,不日将至洛邑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由于李傕、郭汜二贼正在追击天子王驾,所以朝廷方面想请曹操过去勤王。



       

面对这种大事,曹操不敢疏忽大意,急召来荀彧等文武大臣商议此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与袁营恰恰相反,曹营这边保皇派反而是占少数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有荀彧、程昱、毛玠是坚定不移的支持迎奉天子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的政治纲领都是在为士族考虑。



       

荀彧开口进言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昔晋文公纳周襄王,而诸侯服从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高祖为义帝发丧,而天下归心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今天子蒙尘,朝廷播越,宗庙毁坏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正是明公首倡义兵之时,奉天子以从众望,此乃不世之略也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不早图,人将先我而为之矣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曹操颔首,他本人确实是更倾向于迎天子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奈何曹营里反对派太多,所以先让荀彧这个文官渠首开口说话。



       

随后又问程昱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仲德,汝观此事如何?”



       

曹操很鸡贼的挑了两个保皇派问话,他知道只要这两人站了出来,自己再投出压倒性的一票。



       

众人便不敢再提反对意见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果然,程昱不慌不忙地回答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荀司马之言正合时宜,奉迎天子一事,上合天意,下顺民心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况天子乘舆尚在河东,能迎天子者,非我兖州一家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河北袁绍若自河内向西,远比我河东要快得多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今若使袁绍迎奉天子,则河北之势不可当,袁氏不可图也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曹操手一抖,不慎扯断了颔下两根胡子,但他却顾不得喊疼,反而说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文若、仲德之言,甚合吾心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适才有天使赍诏宣召,操不可不接诏书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传我令!命夏侯惇为先锋,领兵三千,先出发前往雒阳,修葺城郭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我自率大军殿后,克日便到!”



       

曹操力排众议,乾纲独断地选择了接下天子诏,去往雒阳保驾勤王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曹操之所以敢忽视迎奉天子的弊端,是因为他有宗室将领掌权,可以制衡荀彧为首的保皇派。



       

同时,比起袁绍,曹操太需要天子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袁绍四世三公,门生故吏遍天下,根本不缺人来投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尤其拥有了河北之后,已经是一等一的诸侯了,多个天子出来,他反倒觉得于自己会掣肘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曹操不同,别看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何等的权势滔天。但曹操走到哪里,都会被打上阉宦之后的标签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曹操只能选择迎奉天子,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,以汉室忠臣的身份自居。



       

然后利用汉室四百年的招牌,为自己吸纳天下英才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用曹操的自己话说,便是: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“方今收英雄时也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就在袁曹两家都在为天子即将幸驾雒阳一事,忙得不可开交之时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徐州这边也收到了消息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什么!天子已经东归,乘舆到了河东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刘备接到这个消息时,顿时坐不住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!



       

朝廷使者哭诉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天子在长安时,日日为傕、汜二贼所辱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陛下仅想从太府中发放丝织给宫人,李傕逆贼竟然都不允许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并且此二贼常常率兵进殿,抄掠宫人、御物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事后,还要放火焚烧宫殿,官府、民房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上至朝廷百官,下至乡野山民,无不对此二贼恨之入骨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待听完天子即百官百姓的遭遇后,刘备痛心疾首,不禁垂泪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李傕、郭汜此二贼竟如此狂悖无礼,吾誓杀之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天使又哭拜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如今天子蒙难于河东,不日将还都洛邑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奈何李傕、郭汜二贼穷追不舍,派兵想要劫驾掳回天子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陛下唯恐社稷不存,遂遣我来向刘将军求援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恳请将军为了汉室江山,发兵救援,救天子于水火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刘备擦了擦眼泪,先命人将天使请入驿馆,好酒好肉招待。



       

随后召来李翊、关羽等文武大臣,商议此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李傕、郭汜二贼造逆,备闻天子今在河东受难,实在痛不欲生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是故欲遣兵前往,保驾勤王,救助天子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诸公可有异议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刘备语气急迫,几乎是不容与众人商议。



       

诚然,刘备自小有帝王之志。



       

然则此时的刘备,却没有想那么长远,尤其神器更是不敢奢望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明公勿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一人出声安抚刘备情绪。



       

众视之,乃从事荀攸也。



       

荀攸自备接到徐州后,感叹徐州人杰地灵,能人辈出,可成大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又深受刘备礼待,因感念其厚恩,故在徐州为从事,为刘备出谋划策。



       

荀攸乃是文官集团中新加入的成员,刘备不好拂他的面子,遂问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公达此言何谓?”



       

荀攸冲着刘备拱了拱手,声音沉稳:



       

“攸常闻,主不可怒而兴师,将不可愠而致战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明公此刻怒上心头,容易错判形势,反误大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公达之言,正是在下所想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刘晔连忙站出来附和,“今河东情势如何,我等一概不知,仅凭现有信息,实在太少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尤遇此般大事,切不可此时贸然决断,否则必惹祸上身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刘备脸色微变,情绪很快平静了不少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微微阖上双眸,伸手揉捏了一下太阳穴,沉吟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今天子蒙难,为贼所欺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备身为汉臣,又是宗室,岂能无动于衷,袖手旁观呢?”



       

众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旋即却又都把目光投向了刘备身旁的李翊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仿佛异口同声地在说,李先生你倒是说句话呀。



       

现在只有你能劝住主公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李翊当即会意,明白诸臣心中所想,遂出列谏言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请主公稍安勿躁,天子蒙难,我等皆痛心疾首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傕、汜二贼造逆,胆大妄为,意欲强掳天子,我等自然不会袖手旁观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只是凡遇大事,当有静气,不可鲁莽行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今河东至我徐州,隔了豫州,兖州,欲救天子,山遥路远,诚非易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刘备向来信任李翊,在听了他的劝说之后,这才冷静了下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子玉所言甚是,适才是备听闻天子蒙难,一时乱了分寸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令诸公见笑了,勿怪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顿了一下,又问众人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天子赍诏宣我勤王保驾,诸位以为我徐州是否该派兵过去勤王?”



       

荀攸说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既是天子之诏,我等自然不该抗命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只是徐州距离河南尹云山遥远,我徐州恐难以派出大军前去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刘备颔首,表示理解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徐州想要派出大军,越过兖、豫二州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备欲派人去往河南尹,奉天子临徐,诸公以为如何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此议不妥!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未等荀攸等人开口,李翊便站出来出声阻止。



       

刘备微一怔,忙问为何。



       

李翊有条不紊,耐心解释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徐州势单力孤,除东面滨海之外,可谓三面环敌,无险可守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不可不谓百战之地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迎天子来徐州,试问天下诸侯将何以自处?”



       

李翊坚决反对迎天子来徐州,因为只要把天子搞过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就会打破他苦心孤诣,为徐州,为老刘打造的战略方针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李翊的努力下,徐州不仅与北边的袁绍达成同盟,与西边儿的曹操也缓和了关系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老刘可以腾出手来,专心对付南边的袁术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把天子迎过来呢?



       

与曹操的关系马上就会破裂!



       

曹操非常需要天子,需要汉室四百年的招牌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绝不会容许刘备一个汉室宗亲拥立了天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把他准备要“奉天子以令不臣,修耕植以蓄军资”的战略纳为己用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除曹操外,徐州与袁绍的同盟也会马上破裂。



       

历史上,袁绍被曹操抢了天子之后,马上就后悔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史书叫,“绍每得诏书,患有不便于己,乃欲移天子自近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以前曹操是袁绍的小弟,官职都是袁绍赏给他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曹操自迎了天子之后,立马倒反天罡,居高临下,给袁绍封起官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被小弟骑脸输出,令袁绍破了大防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袁曹的关系,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全面破裂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李翊坚决反对把天子刘协迎到徐州来,这会打破徐州大好的外交环境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使老刘还有徐州成为众矢之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要知道,在这个时代。



       

汉帝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,谁要是反汉,便是政治不正确。



       

袁术称帝的时候,就先后遭到了曹操、吕布、刘备、孙策、陈登的攻打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你就可以想象此时汉室在当时士人的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地位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适才,翊只说了迎奉天子的不可行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却还未说迎天子的难处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李翊接着补充说明,“纵然我等真要迎奉天子来徐州,如何跨越这豫、兖二州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从曹操的眼皮子底下,将天子接走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主公认为以曹操之雄略,可会放过利用天子而号令诸侯的机会么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纵然我等在豫州一事上达成了和解,利益一致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可天子王驾是不容妥协的问题,曹孟德绝对不会同意把天子迎到徐州去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我等执意要迎接,曹刘两家必然大交兵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两家死伤,祸及百姓不说,更有可能误伤天子王驾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此可是主公希望看到的结果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刘备闻言一惊,不由得坐了下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李翊一语点醒梦中人,若不是他这般提醒。



       

刘备还没意识到迎立天子有多难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天子这么重量级的人物,尤其还带着文武百官,走到哪里都声势浩大。



       

的确是不可能悄无声息地迁到徐州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若兴师动众,必遭来以曹操为首的诸侯反对。



       

到时候估计走不到半箭之地,便会爆发一场在所难免的大战。



       

荀攸等人纷纷向李翊投去了一个敬佩的目光,暗道还是子玉你有手段,一下就把主公给劝住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主公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顿了一下,荀攸也站了出来,开口谏言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适才李先生提出了迎天子的难处,在下以为除外敌之外,我徐州内部也难以供养天子王驾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我徐州自取岁开始,便大量收拢流民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今又至冬日,还要发放大量衣物与口粮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(本章完)




如果您觉得《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78324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