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大家好,关于“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解释”

作品:《 我在一战当财阀:开局拯救法兰西

       

在说这个问题前,先解释另一个小问题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有书友质疑战时配给制度的合理性,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,我手上有一本书,美国作家写的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》



       

资本家囤积物资赚钱也是真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战时英、法、德,都有详细的记载战时配给制度,二战英、德也有战时配给制度,尤其被德国潜艇封锁的英国。



       

我想补充的是,战时特殊时期所有人都处于恐慌状态,这时市场自我调节功能已经失效,许多事只能依靠国家强制执行并分配才能保证秩序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就像口罩时期一样,战争时期也不会例外。



       

我们当然不能因为古时某次变法失败就彻底否定“配给制”并断言它不合理,事实是战时配给制帮助许多国家渡过了难关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言归正传,说回“脱穿”。



       

首先是制作“脱穿”这种箭形长杆弹的工艺问题。



       

许多书友断言一战时无法造出“脱穿”。



       

然而事实却是,一战暴发前就有成熟的钨合金炮弹,只不过当时是用在海军上的,大口径钨合金穿甲弹用来击穿敌人战列舰。



       

等到一战陆地上出现坦克时,陆军马上就普及了钨合金穿甲弹,因为有成熟的技术,只需移植就行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因此,一战是钨合金穿甲弹大规模普及的时期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“脱穿”恰恰就是用钨合金制作的(绝大多数国家),只有美国是选择廉价但有辐射的贫铀弹,那会对坦克炮造成不可逆的辐射伤害,但我们都知道,资本家才不会在乎这个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因此,一战时期制作“脱穿”不存在工艺和技术不足的问题,纯粹是没想到,相当长一段时间坦克炮都在使用线膛炮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接着是重点,有些书友认为一战时期无法造出发射“脱穿”的滑膛炮。



       

抱着这种想法的书友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现代滑膛炮是高科技的表现,全球只是3.5个国家拥有相关技术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中、俄、德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还有半个国家是美国,他获得德国的授权掌握相关技术能生产自己的坦克炮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其它所有国家都无法生产,欧洲包括日、韩在内用的都是德国授权的滑膛炮或直接购买。



       

常理而言,到了现代只有3.5个国家掌握相关技术,能美国都要学习,一战时怎么可能发展出能发射“脱穿”的滑膛炮?



       

这就要说说现代难倒一大片国家的两项关键技术了:电渣重熔和单壁自紧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以下括号内的内容不看也可以,是介绍这两项技术的作用,不影响判断。但小作者建议书友们看,因为中国早已成为世界顶尖,而网络上却有许多公知叫嚣“中国坦克炮不行”。



       

(电渣重熔。



       

简单的说就是用高压电将炮钢重新熔解一遍,让它整体更均匀。



       

坦克炮要承受很高的膛压,如果钢质密度不均匀,密度大的部分就相当一块“杂质”,剧烈震动后会以“杂质”为中心在周围产生细小的裂纹。



       

随着一次又一次开火,这裂纹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,最后炸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单壁自紧。



       

火炮炮管是有厚度的,在承受膛压以及受热膨胀时,内圈受热更多膨胀更大,外圈受热慢而少,膨胀小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另外还有角度的因素:即便是同样受热,内层炮管只扩张一点点,外层炮管也需要扩张更多才能与其适应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解释,可以这样想,相同的角度对应的内圆和外圆的弧长是不一样的,内圆只要膨胀一点点,就会将外圆撑开撑裂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单壁自紧技术就是解决这个问题,它让炮管内外密度不一样,使它由外往内自紧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于是,当开火及炮管受热膨胀时,就会与“自紧”抵消掉一部分扩张力,使炮管不易炸膛增加其寿命。



       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两项技术说起来简单,真正做到的全球只有3.5家,鬼子多次希望能自研但最终都以炸膛告终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为什么这种滑膛炮一战时就能有?



       

综上所述,这两项技术是为了减少炸膛提升寿命用的,与能不能打没有关系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更何况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坦克炮和坦克装甲是一“矛”一“盾”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“盾”更厚时,“矛”的力量才需要更大。



       

现代的坦克等效装甲厚度动不动几百甚至上千毫米。



       

要“戳穿”这么厚的“盾”,就必须加强“矛”的力量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要加强“矛”的力量,就必须增加发射药,炮管就会承受更大的膛压,就更容易炸膛,寿命就更短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于是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“脱穿”是在二战时期发明的,1941年英国首先研发并使用,当时的“脱穿”和滑膛炮谈不上任何工艺和先进的科技。



       

(上图左2为1941年英国发明的“脱穿”)



       

(上图为1941年发射“脱穿”的17磅炮,发射“脱穿”时,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187MM装甲,1000米距离可以击穿170MM装甲,哪怕到了2000米距离,穿深依旧有135MM)



       

最后做个总结:



       

现代需要击穿上千毫米装甲的“脱穿”,才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撑,才需要“电渣重熔”、“单壁自紧”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二战时对付的只是“虎式”或“虎王”,使用普通滑膛炮+钨合金脱穿就足够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战时对付十几、几十毫米的装甲……还需要担心工艺不够生产不出来?



       

对付更弱的“盾”,需要的“矛”当然也不会有那么高的要求!




如果您觉得《我在一战当财阀:开局拯救法兰西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77546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