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137章 尺树寸泓,和而不同

作品:《 万历明君

       

考成不合格的官吏越多,也就意味着考成法的阻力越大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今光是明面上就能看到,考成法的阻力有多大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也难怪张居正一死,立刻就反攻倒算。



       

正因为不合格的太多,朱翊钧只好精挑细选,挑出两个典型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四品堂官、小九卿之一的屠羲英,史上首辅、心学传人翰林编修赵志皋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上不下,过错不大,同时又极具代表性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除了典型之外,还有很多连皇帝也不好直接训斥的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为了朝局稳定,只能委婉的表达。



       

譬如赏赐了南直隶刑部侍郎王锡爵的同时,又故意拿北直隶刑部作对比,就是在敲打不好当面训斥的刑部尚书王之诰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又比如户部王用汲得赏的事由,则是将工部慎节库的底子翻了出来,自然是在提醒掌慎节库的工部右侍郎刘光济——不必非等过完今年再致仕,可以早点走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你明朝廷里,身居高位又尸位素餐者,实在太多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否则吴中行等人凭什么连首辅老师也不攀附,反而想靠攻讦考成法,博取朝臣的青睐?



       

正因反对派声音一度很大,朱翊钧才在处置完伏阙之事后,视阅吏部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就是为了给这一轮的考成法大察压阵。



       

同样地,只是训斥了反对派还不够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项政令若是没有坚定支持者,也是不能长远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朱翊钧在吏部装模作样一番后,又开始在各大官署之间圈地露脸,行云布雨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发放赏银。



       

提拔官阶。



       

褒奖赐字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尤其针对出身较差的官吏,譬如王用汲这般,朱翊钧一个劲画着考成法公开透明,升迁有依据的大饼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套官位、实惠、名声、未来的组合拳下来,不说本人,同僚亦少有不眼红者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一行人缓缓从工部衙门走出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正当他回忆着下一个人选的时候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耳旁突然响起张居正的声音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陛下,臣有奏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好奇回过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见得张居正一脸严肃,拱手朝自己行礼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见他这般严肃,也不由敛容:“先生请说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身旁内臣识趣站到远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剩下两位辅臣,一左一右簇拥着皇帝,缓步行走在千步廊中。



       

此刻已然是黄昏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夕阳西斜,将三人的身影拉得极长,映照在干干净净的千步廊上,面朝承天门,背对大明门。



       

跟在皇帝身后的李得佑,突然凑到吴中行身旁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低声道:“子道,我恰好长于画作,见此一幕灵感触动,正欲回去泼墨成画,子道字工而美,可否为弟做序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吴中行正在发呆,闻言一怔。



       

旋即反应过来,李得佑这是在拉他一起,讨好陛下——方才只有他与赵用贤,身为张居正弟子,得赏了中书舍人,外人想讨好都没门路面圣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也没有拒绝的道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吴中行看一眼联袂并行的一帝二辅,立刻回头露出笑容:“承蒙有继看得上,你我不妨连夜绘制,明日我去万寿宫当值,才好给陛下呈礼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李得佑闻言,动情拉住吴中行的手:“你我若是早些成画,还能抵足而眠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其实他李某人最初也没这么机巧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又是伏阙邀名,又是作画谄媚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没办法,自从去年泰州学派那个狂生入京后,经常在城里散布些女子遭受了如何如何不公的说法。



       

搞得他成都府那个糟糠之妻,语言举止怪异了起来,整日给他脸色看,说自己欠了她一个内阁夫人梦云云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得已,李得佑只好钻营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吴中行听了李得佑这话,不由相视一笑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尽在不言中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与此同时,走在前方的张居正还在与皇帝说着正事:“……圣贤以经术垂训,国家以经术作人,若能体认经书,便是讲明学问,何必又别标门户,聚党空谭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臣以为,讲学之事禁止不绝,乃是门户之源不断,干扰是非之徒频出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是故,当毁彼辈书院,断根绝源!”



       

话音刚落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身旁的高仪直接面色一变,失声道:“陛下不可!”



       

他几乎以为张居正在说胡话!



       

毁书院!



       

这事要是干出来,脊梁骨都要被戳断!



       

隆庆年间,张居正跟高拱禁讲学时候,二人就“最憎讲学,言之切齿”,对于书院,也是恨不得“尽改公廨”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彼时还好先帝清醒,只由他们禁了讲学,没有听他们的话,毁书院改学校。



       

眼下旧事重提,高仪生怕皇帝受了蛊惑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也忍不住眼皮一跳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元辅,你太激进了!



       

张居正风评为什么这么差?



       

不乏这家伙历史上干过这事的缘故!



       

当时,张居正以“徒侣众盛,异趋为事,摇撼朝廷,爽乱名实”为由,下诏毁天下非官学书院,以及将应天府以下凡64处书院,尽改公廨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做法,一度让张居正名声直追魏忠贤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今张居正恐怕是见到自己对这些讲学的官吏也有所反感,这才趁热打铁,想一步到位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朱翊钧哪里肯干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高仪出声阻止后,朱翊钧也连忙劝道:“先生曾以帝说图鉴告诫朕曰,政事当徐徐图之,不可燥而求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此先生有意考校朕耶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当初嘉靖十七年毁书院,‘虽世宗力禁,而终不能止’,甚至一度‘官越禁,民越办’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讲学岂是毁书院可行?”



       

虽然他也看不得屠羲英,赵志皋这样整日讲学的官吏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也没到要毁书院的地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可是天大的政治不正确,要是硬着头皮干了,不知道多少人要离心离德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居正见皇帝跟高仪不约而同反对,神色难免失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却还是努力劝道:“陛下,如今各布政司皆有州学,两京更有国子监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既有官学,岂能任以私学蔓延滋生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彼辈召游食无行之徒,作伪乱异端之学,互相攻讦,书院一日不禁,讲学一日不止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岂因艰难而困顿不敢为?”



       

以张居正看来,无论是程朱,还是王学,都没什么问题。



       

问题就在于,念经的徒子徒孙太多了,好好一门学说,能搞出十几个流派。



       

流派一多,乱七八糟的言论就出来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彼此之间还互相攻讦,可不就得四处妖言惑众地讲学么?



       

不从根源上处理,赵志皋、屠羲英之辈,哪里能绝?



       

如今已经连续两届状元郎都是这种讲学交游之辈了,还不够说明问题?



       

一旁的高仪勉强地笑了笑,安抚道:“元辅此言差矣,书院好毁,人却难噤声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只怕适得其反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张居正怫然不悦,正要驳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时候朱翊钧突然正色开口道:“先生,百姓衣食无忧,才有暇听彼辈各种歪理邪说,若非如此,便是听白莲教义,学五斗米法术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这是好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至于程朱、王学世殊时异,渐生异端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这本就是无可避免之事,孔圣儒学尚且有了特色,我等何德何能逆势而行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禁官吏讲学,乃是禁绝党朋阿附,不务正业之辈罢了,民间讲学,何罪之有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是言语涉罪,自有法司可治。若是无罪,岂能一言不合,便大肆非毁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元辅,毁天下书院之事,朕不能应你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是理解张居正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个年头,靠着讲学搞政治的太多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初的徐阶,李春芳,如今的王世贞,赵志皋,乃至此后的东林党,都是这样模样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若是不稍加遏制,那就是聚众结社,在野订盟,插手政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发展到巅峰,就是明末复社那般情状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声令下,上万士子齐聚。



       

暗中掌控科举,孰元孰魁,孰先孰后,全靠复社指定。



       

乃至于首辅都俯首帖耳,一张纸条递过去,指谁升贬,分毫不差。



       

盟主张溥,甚至有民间皇帝之称!



       

但即便如此,朱翊钧还是拒绝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也不能为了遏制民间非法组织,便轻易用看得见的大手,对各流派学说进行物理打压消抹。



       

虽说如今的各大学派费拉不堪,言之无物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这种百花齐放的环境却是很难得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要知道,在如今这个内生的系统之下,能有进行哲学自我更新,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。



       

总能出些好东西。



       

譬如说,能将皇帝的政治合法性,拉到司牧百姓的权责上,几乎是突破性的观点——“天以大位托之皇上,岂以崇高富贵独厚一人?盖付以亿万生民之命,使司牧之也。故曰天子,言‘代天子万民’也”。



       

到这一步,已然是将君权神授的高高在上,悄然换成了君权民授权责对等。



       

谁说内生的环境下,诞生不了民智民主?



       

若非野彘皮坏事,寰球胜负尤未可知。



       

正是因为这珍稀而难得的幼苗,如今正在自然生长,稍见雏形,朱翊钧从未想过对其动用粗暴的手段。



       

哪怕是要改造经学,都是唤来王世贞,准备好好辩经,进行正经地精神碰撞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今又岂能功亏一篑,直接下死手毁书院?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,朱翊钧这次很认真地,驳回了张居正的提议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居正认真看着皇帝。



       

皇帝一度是不插手内阁政务的,他作为首辅,也深得信任,几乎独掌权柄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这一刻,突然体会到与皇帝意见不合时,是什么感觉。



       

感觉很奇怪。



       

既有被反驳的不悦,又有对皇帝独当一面的欣慰,再加上些许事情不尽在掌控的不安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居正一时并未答话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李白泱,又打量了一下皇帝身形。



       

心中突然有些感触——皇帝,长高了啊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居正心里满肚子的理由,到了嘴边,全数咽了下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化作一声叹气:“陛下所言自有道理,但只怕彼辈借此勾连,诽谤朝政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待考成法铺开,乃至度田,恐怕会出大乱子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考成法这里试点一结束,就要铺到半个大明朝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度田的事,也至多再等个三四年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大乱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若是不趁着现在反对之辈还未勾连,将其扼杀,届时互相勾连,成了气候,就不好办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摇了摇头,自信道:“先生,只要咱们不乱,就出不了大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他说完这句,顿了顿,再度重复道:“让人说话,天塌不下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张居正显然不太同意,却也只摇了摇头,不再言语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“陛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陛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翰林院衙门不算大,毕竟是鸿胪寺衙门旧址重建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除了文翰、文史、弘文三馆,就只有正中一处翰林正院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站在院落中,一面将一众庶吉士、翰林唤起身,一面四处打量张望翰林院。



       

掌翰林事王希烈陪同左右,行礼介绍道:“陛下,文翰馆以居侍读、侍讲、侍书、五经博士、典籍、待诏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文史馆以居修撰、编修、检讨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压根没去听掌翰林院事王希烈的介绍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讲视线落到王家屏身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伸手招了招:“王卿,到朕近前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王希烈正介绍着,闻言便要走到皇帝身边。



       

抬头却看到皇帝正在朝王家屏招手,他有些尴尬地顿住脚步,时而摸脸,时而四处乱指。



       

王家屏面无表情,越过了一众同僚,走到皇帝面前,一板一眼行了一个全礼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臣翰林修撰王家屏,拜见陛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上前一步,伸手将人扶起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握住王家屏的手,环顾四周一众庶吉士、翰林:“翰林院乃是国朝储才之地,群英荟萃,诸事从无落于人后者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自行考成法以来,优秀者众,却皆无王卿这般出类拔萃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自考成法行一年来,王卿编两朝实录,进度遥遥领先不说,亦能雕琢文字,持正不谀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去岁,先后拟写《孝懿皇后谥册文》、《圣母中宫尊号册文》、《圣母尊号册文》、《仁圣皇太后尊号册文》、《慈圣皇太后尊号册文》,字字珠玑,句句恳情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而后教习内馆,兢兢业业,诸生均交口称赞,拜服称师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年初,入蜀册封藩王之事,诸臣讷然无语,独王卿挺身而出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秋讲以后,王卿补讲官,废寝忘食为朕备课,一丝不苟而言之有物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口中不吝夸赞之词,神色更添激赏之意,直将王家屏夸到天上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一幕,不知多少人眼红。



       

皇帝特意跑到衙门里,亲自执手夸赞,一众庶吉士,翰林,无不艳羡非常,恨不得取而代之!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一遭过去,王家屏前途恐怕不可限量!



       

而难以接受人有我无的翰林,眼中亦不乏嫉恨之色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将这些神色尽数收入眼底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当然知道自己这样作态,多少有些夸张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毕竟考成优上者众多,未必没有比王家屏做得更好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,政治嘛。



       

是要打榜样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一个非翰林不得入选内阁的词条,王家屏就赢了下面的苦哈哈太多。



       

再加上其人出身不高,是个且耕且读的出身,最适合给考成法站台打样——你看,在岗位上好好干活,比四处讲学拉关系的有前途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然,这些都离不开王家屏本就忠恳任事,颇有才干,这才给自己挣来了这个机会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口中话说完后,这才放开了王家屏的手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任由其谢恩行礼。



       

王家屏见皇帝终于放开了手,当即下拜恭谨道:“陛下所言,皆是臣分内的事,当不得陛下盛赞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况且,臣每日安寝,频繁加餐,也并未废寝忘食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王家屏说完,场上众人纷纷面色古怪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微笑的脸也一时有些不尴不尬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很好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愧是你,难怪叫端人,这时候还端着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心中不免腹诽。



       

算了,也怪自己没早料到这厮不会配合演出,才表演过头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也知道,王家屏历史上就不太上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高拱做首辅就驳斥高拱,老师张居正做首辅就得罪张居正,学生万历掌权就硬顶万历。



       

绝顶好资源,最后负气致仕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却也是个不作伪的直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想到这里,朱翊钧失笑得摆了摆手:“是朕措辞夸张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总之,朕是不得不赏你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他看向身后的张居正,问道:“元辅,左春坊可有适合的位置补阙?”



       

来前就有公议的事,自然没什么好说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居正装模作样沉吟片刻,答道:“回禀陛下,左春坊左谕德尚有空缺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左春坊左谕德是从五品,历来作为翰林升迁的快速通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点了点头,朝王家屏笑道:“王卿明日便去左春坊报道罢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说罢,他没等王家屏说话。



       

再度环顾一众庶吉士,翰林,认真道:“国朝用人之际,诸卿万以王卿为榜样,朕必厚而待之!”



       

说罢,又是亲自赏银,亲写“一德衷和”四字,赐王家屏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套流程下来之后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这才在众人簇拥下离开翰林院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众庶吉士、翰林,神色复杂躬身送行。




如果您觉得《万历明君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77428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