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419章 大喜

作品:《 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

       

这个因科举的出现,而提前诞生在华夏文明的怪物是什么?



       

汲黯称之为:文官集团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如果让刘荣来取名,刘荣必定会称其为:文人士大夫官僚阶级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华夏文明历程当中,士大夫文官集团,与武将功臣集团的敌对、角力,可谓是贯穿五千年始终。



       

文官嫌武将粗鄙、不识大体;



       

武将嫌文人嘴炮、只说不做。



       

表面上,这是两个不同群体对彼此的成见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实际上,这是两个利益冲突群体,为了尽可能确保自己的利益,而对利益冲突方的攻讦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封建政权本身,就是一个庞大无比的蛋糕。



       

理论上,天子吃最美味、最大的那一块,元勋功臣紧随其后;



       

剩下的部分,则都要争。



       

武将争,文官争,外戚争;



       

争到最后,蛋糕都争完了,本属于这些‘外人’的蛋糕没得分了,他们就会去争那些不属于自己的部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比如开国元勋,必定会随着时间推移,而被新的功勋武将,以及文官外戚挤出权利决策层;



       

乃至于天子,都有可能被这些外人当中的佼佼者——如丞相、太尉,又或是外戚大将军,分走本该由天子独享的蛋糕。



       

后世人常说:文官武将,是所有封建王朝的两条腿,缺了任何一条都要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好比武强文弱的大秦,穷兵黩武,横征暴敛,终二世而亡;



       

又好比文盛武衰的弱宋——千古绝句说外蛮,万万库银作岁币,空守半壁江山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后世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里,整个华夏封建史,似乎就只有文、武这两个对立面;



       

至于皇帝,则是在利用这两个互相对立的群体的同时,还要凭借微妙的帝王之术,来寻求二者之间的相对平衡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事实上,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,政权内部的纷争种种,都不外乎‘争权夺利’四个字,也就是分蛋糕。



       

蛋糕分的好,大家都满意,那自然是君臣相得、文武相得益彰——君贤臣明,文能武强,外戚也能温润如玉;



       

反之,某一方对分到的蛋糕不满意,就会盯上某个看上去不够强大,至少不配分到那么大蛋糕的群体,然后对其进行无下限攻讦;



       

为的,也不过是把对方分走的蛋糕,给划拉到自己的碗里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比如天子,对分到的蛋糕,也就是自己手里的权利不满意,便会本能的集权;



       

而天子集权,自然会导致外朝权柄被夺走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于是,朝堂内外说天子‘不务正业’,天子说满朝乱臣贼子根本不懂忠君奉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又比如文官,觉得武将风头太盛、外戚受宠过度,显得自己很呆很没用,便会本能的对其进行打压。



       

被打压者又不可能束手就擒;



       

于是,文官们说武将功高盖主,居心叵测,说外戚把持朝政,祸乱朝纲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反过来,武将说文官百无一用,外戚则说文官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除此之外——除天子、文臣、武将、外戚等几方之外,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,也会出现其他的利益群体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比如宦官,又或是军阀之类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,华夏封建政权的牌桌上,都是这四方在角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尤其是在外戚逐渐被挤出牌桌之后,更是只剩下君、文、武三方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皇帝需要文官治国、武将打仗;



       

文官、武将,则需要通过‘学得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’,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比如加官进爵、升官发财、名垂青史、福佑子孙之类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双方对彼此有需求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在‘权力’这块蛋糕面前,双方,乃至这三方彼此之间,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。



       

皇帝想的永远都是:事儿最好全都有人替自己干,但权力,最好也全都在自己手里攥着,一点儿都不给别人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既要又要,确实不要脸,却也是封建帝王最真实、最本能的期望和目标。



       

文官、武将,则稍有些不同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绝大多数时候,文官要的是名声、地位,以及权柄;



       

武将要的,则是尊重、财富,以及信任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是二者都极端到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。



       

文官要的名声,是名垂青史;



       

要的地位,是在世圣人;



       

要的权柄,是权倾朝野。



       

武将要的尊重,是天子亲迎;



       

要的财富,是富可敌国;



       

要的信任,是兵权尽付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二者都想要从不同层面,得到世人的爱戴、敬重——而且是天子无法接受、无法赞同的那种程度的爱戴和敬重;



       

二者也都想要掌握天子很不乐意交出,乃至于根本不可能交出的权柄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于是问题就变成了:你想要的,朕绝对不给——至少不可能自愿给;



       

同时,朕又要求你给朕朕想要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朕需要你,所以咱们不能翻脸;



       

你也没别的选择,所以你也需要朕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便是在这般斗而不破——彼此需要,又彼此存在利益冲突的微妙关系中,三方共同度过了华夏历史最精彩的上千年。



       

后来的事,也都是世人皆知的:由于对皇权威胁更大,武将,成为了这三方中首先被挤出牌桌的淘汰者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那之后,便是以文官代表‘臣’,与作为‘君’的天子进行博弈。



       

君强,则臣弱势、恭顺;



       

君弱,则臣强势、擅权。



       

到这里,也就不难明白本场科举,即将催生出一个怎样的怪物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在华夏历史上,与天子、武将、外戚、宦官等各方势力同坐一张牌桌,并最终,成为除天子外唯一一个未被淘汰者,成为封建帝王‘最后一个对手’的文官士大夫阶级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个阶级,或者说是这个群体,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利益集团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垄断知识,从而垄断官僚职务,并间接垄断从政渠道;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因所学知识,而天然身处同一阵营,且天然具备较强的‘报团取暖’的意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同于大部分时间里,都在盘算着和同类人竞争的武将、外戚、宦官——文官们内斗、内部竞争的前提,是已经扫除、消灭了所有外部威胁;



       

只有在没有外部威胁,即没有武将、外戚、宦官等势力和自己对着干时,文官们才会有空搞内斗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旦有这些群体存在,那文官们就会不约而同的‘兄弟阋墙’,一致对外。



       

慢慢的,他们会将一个又一个对手挤下牌桌,到最后,只剩下他们与皇帝这两方,在牌桌上博弈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场博弈的结果,往往都会很惨烈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因为封建皇帝离不开文官;



       

对于封建皇帝而言,要想构建统治国家的官僚体系,就必须通过文人士大夫群体,根本没有替代品可言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对于文官而言,天子,是可以换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个不行,就换一个;



       

实在换不掉,那就等。



       

等这个不好搞的皇帝死了,早晚会有一个好搞的皇帝上位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至于你说,皇室血统太过强大,以至于连续好几个皇帝都不好搞?



       

也没关系;



       

皇帝这个东西,是可以‘易溶于水’的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“也不知陛下今日之举,后世之人会如何评说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——说不上来哪里不对;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就是莫名心慌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作为当世人,汲黯当然不知道文官士大夫阶级,最终会成长为一头怎样的怪物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一个合格政治人物所具备的敏锐嗅觉,也还是让汲黯本能的感知到了些许危险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如今汉室,为什么不存在文武相争,又或是文官士大夫阶级倒逼天子,以至于天子被夺权的情况?



       

因为当今汉室,根本就不分文武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作为一个以武立国的华夏统一封建政权,以及弟国煮意最后的余晖,当今汉室的官僚体系,其实是以武人来作为框架构建。



       

应该说,在这个时代,文人士大夫阶级并没有出现,或者是还没有从武人,即武勋功侯集团当中分离出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今汉室,文官就是武将,武将就是文官。



       

穿上官袍能治民,装备甲胄能治军,才是如今汉室的常态。



       

文武不分家,本身就同属于一个群体,自然也就没有针锋相对的矛盾可言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随着科举的出现,汉室官僚体系当中,必将开始出现没有任何军方背景的‘纯文人’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同于如今,汉室已经存在的、文武双全的全能官僚——这些‘纯文人’,几乎是从小就泡在书本、知识的海洋当中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没有武勋傍身,没有在军中当兵、做官的故交;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不会像现有的官员那般,具备‘文武不分家’‘文官也要会打仗,武将也要会治民’的人生信条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会以不同的名义,如同年、同科,亦或是同窗、同门之类,来报团取暖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最关键的是:作为新兴既得利益群体,他们必然会站在现有利益集团的对立面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汲黯,就站在他们的对立面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“陛下总说,年轻官员遇到事,要少说、少做,多看、多想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此事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看看吧;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再看看吧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带着一股不明由来,只因本能而出现的忧虑,汲黯从座位上站起身,对不远处的中年将官轻轻一点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后,便是一阵武人特有的粗狂吼叫声,于这处考场次序响起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奉陛下旨意,今岁秋闱,开科取士,为国举才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辰时三刻(8点30)发卷,巳时正(9点)准时开考,午时二刻(12点),击鼓以结考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听闻结考鼓声,考生务必于三息之内提笔离卷,停止作答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违令者,以军法论处!!!”



       



       

“考试期间,考生不得交头接耳,不得左顾右盼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凡窃视旁人试卷者,以军法论处!!!”



       



       

“考生不得喧闹、喊叫,不得擅自离位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违者,以军法论处!!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军士们此言一出,在场考生只一片哗然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这场科举,‘武人’气息实在是太重了些。



       

监考是禁军,守备是禁军,维持考场秩序的同样是禁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再加上这接连三条‘以军法论处’,竟让在场众考生,都莫名生出一种身在军营,而非文试考场的错觉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很快,大家便接受了这个现实,并默默点头表示明白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这是汉室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这个儒生也能手劈榴莲,老学究也能骑马射箭的时代,以军法来约束科举考场秩序,其实并没有那么违和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更重要的是:军法,往往被用在极为关键的场合和时刻。



       

换而言之,以军法来作为考场秩序的根本,意味着这场科举,对于长安朝堂而言很重要、很重大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然何必用军法吓唬人?



       

于是,带着对未来的无尽遐想,以及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憧憬,考生们自顾自泡开了笔、研起了磨,并静静等候考题发放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很快,一块块两人高、三人宽的巨大木板,被军士们合力抬入考场,并立在了考生们的视野范围内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考题抄录时间,限半个时辰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又一声呼号,考生们赶忙捻笔沾墨,开始奋笔疾书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毕竟是首轮科举,难度很低,期间也没有出什么意外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三个时辰后考试结束,绝大多数考生面上,都流露出轻松之色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在科举规则公布之后,考生们也都想明白了;



       

前后三轮科举,一轮比一轮难,最后却只录用一批最高四百石,最低一百石的基层官员。



       

说难听点:在这个时代,能接触到知识、成为读书人,并能长途跋涉顺利抵达长安的,谁家没点能为自己谋求官职的人脉?



       

十几二十年寒窗苦读,费劲巴脑跑来长安,先后三轮科举竞争,最后却只能做个靠人脉就能做的官?



       

这也太不划算了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但若是把科举,作为丰富个人履历的渠道,那就很划算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往大了说,通过科举,读书人们无疑是通过一个相当公平公正的平台,证明了自己的学术水平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过去,你治《春秋》,我治《尚书》,咱俩还真不好说谁学问更好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现在,我通过了三轮科举,你只通过了前两轮——参考系一下就建立起来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再者,这个参考系,也不完全就是人和人比。



       

无论是将来有机会被举荐,还是被征辟之类,科举成绩,都必定会成为毋庸置疑的加分项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往小了说——就算没有通过全部三轮,那也没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通过个一轮或两轮,好歹也算是证明了自己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回到地方郡县,无论是谋求官职,还是打算投靠权贵给人做门客,人家都能高看你一眼。



       

也就是在这基本没有例外的欢庆氛围中,原本还对科举的未来,乃至汉室的将来忧心忡忡之时,汲黯得知了一个足以让天下人普天同庆的大喜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当今刘荣的皇帝面板中,最后一块缺损的版图,或许要被补上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椒房殿曹皇后的某个陪嫁侍女,怀有身孕……




如果您觉得《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77046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