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412章 各学派的顾虑

作品:《 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

       

不能怪赵禹冷血无情,又或是不顾及同门情谊;



       

实在是诸子百家当中,仍存在于人世间的几大显学当中,法家实在是太过于特殊。



       

那如今汉室,自开国以来得执政学派:黄老学举例;



       

黄老学的基本盘,无疑是贵族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且是大贵族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说是王公、皇室一级,也至少是权力金字塔顶尖的那一批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有那一批人,才有资格、有机会接触深奥晦涩的黄老学;



       

换而言之,只要牢牢抓住这一批人的心,黄老学就衰败不下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过去这几十年,黄老学盛极而衰,也正是因为曾经,视黄老学为人世间不二真理的顶级贵族们,开始出现‘异端’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比如太宗孝文皇帝年间,随着贾谊、张苍师徒,以及儒皮法骨的晁错,儒家开始在权利金字塔尖具备影响力、话语权;



       

又比如文、景两代天子在位时期,先后出现的张释之、晁错,乃至现任廷尉赵禹等人,让法家也开始跻身庙堂之高。



       

蛋糕就那么大;



       

话语权也就那么多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过去,无论是权力的蛋糕,还是决策层面的话语权,都是被黄老学所独享。



       

等儒、法崛起,开始瓜分蛋糕和话语权,黄老学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衰败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然了,除了基本盘被动摇,黄老学的衰败,还有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人才培养周期。



       

相较于其他诸学,黄老学培养人才的周期,实在是长到令人发指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就说某个贵族子弟,记事儿的年纪识字开蒙,十几岁就开始研读黄老学说,顺风顺水学到四五十岁了——恭喜你,成功达为‘黄老学才俊’的入门成就;



       

等六七十岁,外加天赋异于常人,这才勉强能跻身‘黄老之士’的行列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至于学问大成,乃至于成为黄老巨擘,没个八九十岁,根本就不可能。



       

没办法;



       

黄老学说的理论框架太过宏大,理论思想又太过晦涩难懂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单就一句‘道可道,非常道’——不过六个大字,没个三五十年的人生阅历,就别想参悟出个什么名堂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类似这样的六字真言,黄老学说有成千上万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在这个国民综合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,贵族也普遍活不过五十岁的时代,黄老学的没落,几乎是历史的必然。



       

再说儒家。



       

相较于黄老学‘专盯顶级贵族’的高端市场定位,儒家的基本盘,则是范围更广的地主豪强群体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谓耕读传家,说的就是儒家最欣赏的、有一定文学传承的大地主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什么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说一千到一万,都是儒家在为广大地主豪强,提供剥削底层穷人的思想工具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,无论得罪了谁,儒家都绝不会得罪地主豪强群体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因为那是他们最坚实的拥护者,以及最不可或缺的基本盘。



       

法家也有基本盘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法家的基本盘,也恰恰是法家‘特殊’的原因所在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自申、商之学自称一派,成为闻名天下的‘法家学说’开始,法家思想,便始终和变法、图强划等号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变法图强、革新旧制,意味着法家的政治主张,天然会触动旧贵族,以及既得利益者的蛋糕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为了达成政治愿景,法家只能将自己所有的希望,都寄托在封建时代的嘴里最顶层:王权,乃至皇权之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有得到王权、皇权的支持,法家才能扛着旧贵族、旧秩序,去推动新的制度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此说来,法家的‘基本盘’,也就呼之欲出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最高统治者!



       

如果说,黄老学与顶级贵族相辅相成,儒家为地主豪强政治代言,那法家,则天然依附于皇权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过往的无数次案例——无论是在秦变法的商鞅、在韩变法的申不害,亦或是先帝年间的晁错;



       

几乎每一个在华夏历史上,留下过一定政治成就的法家人物,都无一例外的,是顶着全世界的敌意,在王权、皇权——在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,向着自己的政治愿景而大步迈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商鞅得秦孝公嬴渠梁支持,顶着整个秦国上下的强烈反对,完成了在秦国的变法;



       

也不出意外的:秦孝公死后,商鞅死于非命,连尸首都被反扑的旧贵族车裂示众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好歹变法成果,还是在秦国保留了下来,并成为了日后,始皇一统寰宇的坚实基础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申不害得韩昭侯韩武信重,主持韩国变法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关于申不害的晚年,史家众说纷纭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从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,于申不害死后悉数被废止,就不难推断出:申不害在韩国遇到的阻力,远比商鞅在秦国所遇到的阻力要大;



       

更关键的是:申不害从韩昭侯韩武那里得到的支持,也绝没有秦孝公嬴渠梁那么坚定、彻底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更直观的——先帝年间的晁错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有先帝在背后撑腰,晁错在朝堂之上,不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,也起码是威势无两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甚至有那么一段时间,晁错一度凭九卿之首的内史之身,和作为百官之首的当朝丞相:故安侯申屠嘉斗了个平分秋色!



       

但正所谓:其兴也勃,其亡也忽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有皇权支持时,晁错是朝堂上呼风唤雨、风头无二的头号宠臣、权臣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一旦失去皇权支持,晁错也终归难道不得好死的结局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从以上过往案例,其实就不难得出结论:对于法家而言,唯一需要争取的支持者,其实向来都只有最高统治者一人而已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至于其他人?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无论顶级贵族,还是地主富户,亦或是贫民黔首;



       

没人会喜欢法家那一套把人当国家机器上的螺帽,甚至是国家发动机所需燃料的思想体系。



       

唯有图强的君主、帝王,才会在国家积重难返、迫切需要改变的时候,临时借用法家的思想哲学,老推动革新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一点,法家自己也有着明确的认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至于法家对此怎么看?



       

甘之如饴!



       

凡法家之士,从来都不怕牺牲!



       

自商君身死秦国,变法成果却当真使秦强大,法家士子就坚信:革新,需要用血液来推动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且大概率需要改革主持者的血液来推动!



       

法家士子怕的,从来都不是因为革新而牺牲,而是牺牲之后,革新成果被悉数推倒,一切又被打回原形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如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,随着申不害故去而人亡政息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明白了这些,再来看赵禹此番,这看似过度剧烈的反应,也就可见一斑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法家,是需要依附皇权的!



       

法家与封建皇权之间的关系,如鱼和水;



       

法家是鱼,皇权是水。



       

水里没有鱼,对水而言无所屌谓;



       

但鱼没有水,却是要立刻暴毙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这种情况下,儒、名等诸学抱怨汉家‘不礼待文士’,往大了说是心怀不轨,往小了说,那也就是闲着没事儿发发牢骚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反正人家骂的不是客户受众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法家的受众,恰恰就是封建皇权、恰恰就是这个名为‘朝堂中央’的国家机器!



       

作为失了水就活不了的鱼,非但不爱护水,反而还疯狂拉屎撒尿?



       

这样的脑子,别说是一起搞学问、做官了;



       

哪怕同赴一宴喝酒,赵禹都怕会喝死一两个,让自己背上个‘连带责任’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老话说的好:坏人的处心积虑,永远都比不上蠢货的灵机一动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禹还是挺惜命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对于这些师出同门的蠢货,赵禹只想说:莫沾边!



       

事实上,此刻的宣室殿内,之所以只有赵禹一个人站出来,其实也是因为此番,牵扯进这一‘舆论事件’的各学派,唯独法家有赵禹这么个杜苗,能在庙堂之高来一手危机公关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其余各学,别说是某个在朝中任职的士子了——绝大多数,都是连朝堂之上,情感稍微偏向自己的代言人都没有。



       

唯一一个朝中有人、有能力‘危机公关’的黄老学,则压根没牵扯到本次事件中。



       

原因也不难猜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黄老学的‘新生代’才俊们,大都已是发须花白的老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不需要参加考举,也不屑于通过这样的考试,来谋求一个四百石封顶的官职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要做的,是在深山老林的进修、参悟;



       

等学出个名堂,出山就是两千石的博士起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再有,便是作为有汉以来,汉家始终不曾动摇的执政学派,黄老学的日子,是诸子百家中过的最滋润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么滋润的日子过了五十多年,若是再骂汉家‘不敬黄老之士’,那且不说良心那关过不过得去,单就是天下人的唾沫,也能把他们给活活淹死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至于其余各学派,但凡朝中有人——甚至哪怕是有个情感偏向于某学派、喜欢某一学派思想的人,恐怕都会在这个档口站出来,学着赵禹的样子,来一出‘大义灭亲’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是态度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对皇权敬畏的态度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个态度往大了说,可能影响刘荣这一朝,各个学派所可能遭受的待遇——是被重视还是忽视、是被扶持还是被打压;



       

往小了说,就算刘荣尽得乃父真传,真的能做到‘不因私怨而废公’,不因本次事件而长期针对某些学派,那也还有即将到来的考举呢!



       

对于已经显赫多年,虽已逐渐落寞,却也是瘦死骆驼比马大的黄老学,以及终究还是逐渐重返权利决策层的儒、法两家,这场考举,其实也就那么回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黄老学非但不以为意,甚至还嗤笑了两声;



       

法家虽然有一定重视,但也只是从容应对,将其视作加快本学派‘官僚队伍建设进度’的机遇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至于儒家,虽然是这三家中最重视本次考举的,却也是最小心翼翼、最忧心忡忡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原因无他;



       

作为诸子百家之一的学派,儒家过往这些年开枝散叶,实在是开的太过于夸张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如今天下,每十个治某一学说的读书人,便有至少七人治儒家六经!



       

天下读书人,七成是儒生!



       

什么概念?



       

就拿本次考举距离——截至目前为止,报考一万一千多人,儒家士子超过八千!



       

最终哪怕只录取三千,儒家也能占据两千五百个名额!



       

作为一个传承千百年的学说,尤其还是一个在本朝不受待见的学派,儒家很清楚:这究竟是多么凶险的一次变故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旦最终,儒家真的拿走了超过七成的考举通过名额,那天下诸学,必定群起而攻之!



       

别说是天下诸学群起而攻了——单一个执政学派黄老学,儒家就不可能遭得住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,儒家是既期待,又恐惧,即想要借此一飞冲天,又务必担忧会就此灰飞烟灭。



       

相较于这三家或无视、或淡然应对、或纠结无比的态度,其余诸学,则无一例外的喜极而泣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总算有机会了!



       

总算有机会能凭借本学派的学说,谋求一个如假包换的官职,来为学派提供庇护了!



       

也别说什么官儿大官儿小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将来能有个县令,那就保该学派在一县之内的太平;



       

能出个亭长,那就在一亭之内,为这个学派保留火种,薪火相传。



       

终究是比过去这些年,各学派如无根之萍,随时可能断了传承好不知多少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是这次的舆论事件,算是让这些原本兴致勃勃的学说,都不可避免的要遭受一定程度的打压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刘荣当然不会主动去说:这次考举,哪个哪个学派的士子,尽可能不予通过,或是把标准把严一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哦对了,鲁儒除外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但底下的人捧不捧臭脚,就不是刘荣能控制的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总不能刘荣真的‘气量宏大’,专门交代底下的人:千万不要因为本次舆论事件,而针对某些学派吧?



       

只要刘荣没这么说,那就必定会有人,抱着‘为陛下出一出恶气’的想法,为难这些涉事学派的士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甚至于,哪怕刘荣真做了这么一个声明,也未必就没人会反着听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陛下专门提这么一嘴~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是在说反话吧?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说是别针对,实际上,应该是让我们使劲儿针对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而对于这些状况,刘荣表示:随他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真金不怕火炼。



       

真正有本事的人,不可能因为几个刀笔吏的打压,就明珠蒙尘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至于赵禹所展露出的姿态,却也让刘荣失笑之余,想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可能性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法家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境况很糟糕吗?”



       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过去,朝中议个什么事儿,没见赵禹跪的这么丝滑过啊?”




如果您觉得《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77046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