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432章 学傻了

作品:《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

       

老朱对殷薯有多重视呢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句话来形容:吃住都在殷薯地旁边的窝棚里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真就在地头搭了个窝棚,一点都不夸张,尽管几十米外就是房屋。



       

马娘娘也是一日三趟往这边跑。



       

嗯,主要是负责给老朱送饭。



       

把陈景恪看的目瞪口呆,不知道的还以为两口子在玩角色扮演呢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他们俩确实沉浸其中不可自拔。



       

殷薯确实好活,很顺利的发芽出苗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个月后苗成,仔细数了数总共有苗106颗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对于这个出苗率陈景恪倒没说啥,大块红薯本来就不适合育苗。



       

前世普遍都采用中小块的,出苗率高还不浪费。

记住网址m.qbyqxs.com

       

最后插秧种植,正好够半分地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接下来就是照顾了,老朱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情,就是去观看长势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每天除草捉虫,照顾的别提多仔细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又长了一个多月,秧苗郁郁葱葱非常的喜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却食指大动,前世红薯叶可是一道美食啊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即便后来工作了,还经常去乡下摘红薯叶吃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于是在他的鼓动下,老朱采摘了一些肥嫩的叶子,马娘娘亲自下厨制作。



       

炒了一盘菜,还制作了卷菜馍,还有菜窝窝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实话实说,马娘娘的厨艺一般。



       

然而也不知道是心理作用,还是别的原因,大家吃起来却都觉得非常美味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老朱一个劲儿的夸赞:“好吃,真是好东西啊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结的果子能吃,叶子也能吃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青黄不接的时候,采摘一点叶子也能应应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标啃了一口菜窝窝头,点头说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比一般的野菜口感好太多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一般的野菜都比较粗糙,口感其实并不好。



       

殷薯叶口感更加细腻,说它是正儿八经的菜都不过分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手里的筷子就没停过,毕竟这种熟悉的味道几十年没吃过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最后吃的老朱都急眼了:



       

“你这臭小子,就不能给我留一点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别吃了别吃了,你个不孝的混小子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马娘娘笑的非常开心:



       

“饿极了秧藤捣碎了也能吃,就算自己不吃,用来喂牲畜也是顶好的饲料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标说道:“确实如此,这殷薯浑身上下都是宝啊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看着不大的地块,忽然叹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就是数量太少了,靠这样育苗,不知道何时才能普及天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这才停下筷子,笑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加快育苗的方法也不是没有,就是成本有点高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惊喜的道:“你有办法?快说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说道:“您老忘了温房了吗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这些秧藤就是现成的苗,剪下来移栽到温房,冬天也能生长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一拍脑门:“哎呀,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东西给忘记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快快快,把所有温房里的菜都铲掉,全都给咱种成殷薯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再命工部立即兴建新的温房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马娘娘没好气的道:“你看你一惊一乍的,和毛孩子一样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温房里的菜铲掉冬天吃什么?全都吃咸菜吗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再说了,就这么点秧藤,又能移栽多少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让工部加紧修建新温房就可以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老朱也冷静了下来,笑道:“哎,还是妹子你说的对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然后下令,工部修建温房,以种植殷薯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谓温房就是前世的大棚种植,中国早就有的技术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弄出玻璃之后,就用玻璃造了一批温房,满足皇宫使用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还能在冬天时不时的赏赐给群臣一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冬天能吃到新鲜蔬菜,对朝廷权贵来说也是不容易的,更何况还有圣眷在里面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皇宫里的蔬菜,不少人盯着呢。



       

也因此,宫里的工匠在这方面的技术,是非常成熟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接到命令后,工部很快就在皇庄修了新的温房。



       

然后在尽量不影响殷薯长势的情况下,进行了剪藤扦插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最后又给弄了两亩地的殷薯出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老朱大部分精力,依然放在了宫里的这半分地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毕竟这是最初的试验田,殷薯产量多少还需要它来证实。



       

时间一天天过去,很快就进入了十一月份。



       

红薯终于进入了收割时刻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即便还没有开挖,大家也已经从高高隆起的根部,判断出产量不会低。



       

现在的问题就是,能有多高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老朱特意邀请了满朝文武,以及京中德高望重的老人,前来见证这一时刻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毕竟不能给人留口舌不是。



       

方孝孺和解缙自然也来了,对于这高产良种他们自然也很感兴趣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尤其是解缙,他早就等着试验结果出来,好在报刊上大肆宣扬呢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为了等这一天,他都没敢过度报道发现新大陆的事情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众人的目睹下,老朱挖出了第一铲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挖的很小心,生怕把果实给伤到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很快一大串殷薯就被挖了出来,大大小小加起来足足有六个。



       

见到这一幕,所有人都忍不住发出了惊呼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最后上秤一称,重达一斤一两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即便早有心理准备,得到准确结果,所有人都忍不住再次惊呼出声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颗苗结果就是一斤一两,这里有一百零六颗呢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就算平均一颗结果一斤,那也是一百零六斤。



       

要知道,这可是半分地,相当于一亩地两千一百多斤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已经不是亩产千斤了,而是两千斤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个结果,实在太惊人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事实就在眼前由不得他们不信。



       

接下来群臣也顾不上形象了,一窝蜂的去挖红薯。



       

没有工具的就直接下手挖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旁的解缙看的非常感慨:“若群臣皆有此心,何愁天下不兴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方孝孺笑了笑说道:“人是复杂的,今日能为了良种失态,明日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说罢摇头不语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走到两人身边,说道:“不管怎么说,至少在这一刻,群臣的心都是至诚的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不管是不是真的,至少表现的很至诚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众人的努力下,半分田的殷薯很快就被挖了出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最后上秤一称,不多不少正好一百零六斤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个结果再次引起众人惊呼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半分田一百零六斤,亩产就是两千一百多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可是亩产两千斤啊。



       

汤和眼珠子一转,立即下拜:“恭喜陛下,贺喜陛下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群臣也反应过来,立即跟着祝贺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什么陛下仁慈,上苍才有此良种降下云云,一个比一个夸的厉害。



       

良种当前,最不喜欢阿谀奉承的老朱,都高兴的合不拢嘴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他依然保持着理智,对这个产量给出了中肯的看法:



       

“咱这半分地,用的最好的水肥每日精心照料,普通百姓家哪有这个条件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所以正常产量不可能这么高的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李善长接话道:“不过就算折半,也是惊人的产量了,此实乃陛下之功也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其他人纷纷附和,都是陛下的功绩啊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甚至有人喊出了大明将永无饥馑的口号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对此大家都是一笑了之,纯当他高兴疯了口不择言。



       

方孝孺的唯物史学早就给出过定论,生产端固然重要,但分配端也同样重要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很多饥荒并不是生产端出问题,而是分配端出了问题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个理论已经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。



       

殷薯产量高固然好,可靠它想实现永无饥馑就是笑话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也不能因此就否认它的优势。



       

粮食多了,漏给底层的就多一点,能少饿死一些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至于品尝殷薯,这个建议没人敢提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就这么点全都是种子,谁敢提议吃种子粮啊?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老朱也不是死板的人,挑出一些特别小或者有损伤的,给大家每人分了一小块。



       

品尝之后清脆甘甜,吃起来口感非常好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下众人再无疑虑,此真乃济世良种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也被分到了一小块,只有一颗鸡蛋黄那么大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仔细品尝,确实是前世的味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二十多年没吃,他都快忘记这种味道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他相信,以后前世的种种,必将在这个世界出现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甚至发展前景还要超过前世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就是他穿越最大的意义。



       

解缙品尝过后不停点头,表示回去一定要大书特书,向天下人介绍这良种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就趁机将薯叶的吃法,以及薯藤的用处都大致讲了一下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让解缙更加高兴。



       

百姓最困难的,就是粮食收获前的那两个月。



       

旧粮吃完新粮未收,俗称青黄不接。



       

那段日子最是难熬,百姓只能吃野菜过日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即便现在生活有所改善,在青黄不接的时期,百姓依然是半粮半菜勉强果腹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果薯叶子也能吃,那对百姓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好消息。



       

接着他又仔细询问了殷薯的种种情况,包括育苗、种植、照料等方法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就趁机将前世的经验,夹杂着告诉了他。



       

等这些消息传开,能为殷薯的推广创造一些条件。



       

看着兴奋的众人,方孝孺却说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恐怕世人永远都不会知道,良种的发现,景恪居功至伟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解缙不解的朝他看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也很莫名其妙:“良种是陈永和他们千辛万苦寻回,与我有什么关系?”



       

方孝孺说道:“若无你主张开海,他们哪有机会出去探险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露出一个大无语的表情:“那照你这么说,这一切都是老祖宗的功劳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没有祖宗哪来的我们,没有祖宗造出来的船,我们怎么出海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我看你是研究唯物学研究出毛病来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虽然万事万物都有内在联系,不能孤立看待,可也不是你这种联系法啊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解缙也失笑道:“方兄你研究学问研究傻了啊,这话可不能对外人说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否则人家还以为陈伴读要抢人功劳呢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方孝孺皱眉道:“我这么说真的有问题?”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肯定的道:“有,有大问题,你这简直就是地痞盲流思维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方孝孺却露出释然之色,说道:“那就好,看来我之前确实糊涂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下轮到陈景恪和解缙搞不懂了,你这是闹哪门子?



       

方孝孺解释道:“很多东西想的太深反而容易入魔,最近关于内在联系方面,我就有点魔怔了,把握不好度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方才问你,不过是想让你帮我确认一下界限在哪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了然的点点头,这种情况经常出现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复杂的问题能解决,简单常见的问题反而会陷入迷茫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这事儿咱们回头在讨论,而且我的《大同世界》也是时候发布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你们两个都去帮我看看,做最后的审核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两人都眼前一亮:“好,你终于肯出手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——



       

接着老朱就宴请群臣,以庆祝殷薯丰收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陈永和等八十多人也被邀请参加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可把一群人高兴坏了,要知道之前他们都是普通百姓,随便一个胥吏都能拿捏他们。



       

哪能想到,有遭一日可以参加皇家宴会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且今天的文武百官一个比一个和气好说话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然,他们也不是傻子,知道原因是什么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更知道,这种和谐仅限于此时此地。



       

宴会上,老朱当场表示要给陈永和封侯,其余人皆有封赏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下众人狂喜,站出来叩谢皇恩。



       

群臣都毫无意见,亩产千斤的结果一出来,封侯就是必然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还是那句话,皇帝要是不封他们都敢罢工抗议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且传出去也没人会帮皇帝说话。



       

后人看到这段历史,也会骂皇帝昏庸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趁机提议,要为所有人树碑立传,包括那些死在路上的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都是华夏的勇士,大明的壮士,理当受万民纪念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对此老朱自然也没有意见,这事儿说起来也是他们父子的功绩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毕竟良种是在他们当政时期发现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纪念的越隆重,就愈发能衬托皇家的功绩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陈永和等人对他也是感激不已,陈伴读果信人也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初说要为众人树碑立传,没想到现在还记得。



       

第二天,封侯的旨意就下达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陈永和为壮良侯,其余人各有封赏,最低也是个勋位。



       

真可以说惠及子孙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亩产千斤的良种被证实,民间瞬间就沸腾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个消息以惊人的速度,向天下传播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每到一地,都能引起巨大的讨论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也不是没有人怀疑,亩产千斤怎么可能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不扯淡的吗。



       

然而没多久大明周报的加刊就发行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头版头条就是良种的消息,并且用一整个版面介绍了殷薯的特征、播种和食用方式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一下再无人怀疑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明周报作为唯一一家媒体,代表的就是朝廷,它的信誉自然没有人怀疑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于是天下沸腾。



       

总结起来一句话,百姓无不盼望良种到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就在这个时候,朱雄英从南方满载而归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两方面的满载而归,一方面是政治上的目的基本达成,诸部落同意了强制学习华夏思想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二方面是后宫,多了六名嫔妃,个顶个的漂亮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他的回来,正如之前离开那般,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就连老朱、马娘娘都没空搭理他,因为蒸汽机研究院终于有成果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比起这个,甚至良种的事情都要往后稍一稍。




如果您觉得《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76536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