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405章 蠹虫传

作品:《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

       

比朱元璋先一步到达的,是他在四川的反腐成绩,写非常的详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尽管早有准备,看完后陈景恪的心情依然很沉重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那么多钱,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啊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冷笑道:“诱惑力确实大,但管不住手就是这个下场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根据锦衣卫的反馈,凡是皇爷爷去过的地方,吏治都清平了许多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干实事儿的官员也多了起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叹道:“基建计划还是有点心急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老派官吏只懂得治民和收税,这是他们接受的教育告诉他们的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发展地方实业搞基建,确实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不懂新政又守着这么一大笔钱,胡乱伸手也就在所难免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说道:“即便如此,这也不是他们贪污的理由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更何况他们已经不只是贪污了,草菅人命、祸害地方、欺上瞒下,哪一条都是死罪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摇摇头,说道:“我不是替他们说话,只是感慨,缺人啊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摊摊手,说道: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,这话就写在洛下书院的大墙上,是真急不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不过现在的局面已经非常不错了,要学会满足啊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失笑道:“呦,你也知道满足啊,平日里就你最着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气道:“我在安慰你,真是不识好人心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假装没有听出来他在骂自己是狗,转而说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过完年就是科举了吧?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说道:“对,这次科举会进行扩招。进士科招录五百人,算科五百,刑名科两百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常规科举,每届录取三百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次总共要录取一千两百人,整整增加了三倍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尤其是算科,这些年录取名额一次比一次多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最初是每届五十人,现在变成了五百。



       

刚开始文官集团意见非常大,没少反对此事,不过全都被老朱无视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等到五年计划实施,再加上大搞基建,情况就变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传统的文官集团终于感受到了,来自于于会计方面的压力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五年计划要求量化管理,这玩意儿靠传统账房先生是做不到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有接受过系统的算学培训的人,才能胜任。



       

目前能培训此类人才的,只有国子监和陈景恪组建的算学圈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每年毕业人数,只有不足千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明这么大的国家,这么人就是杯水车薪。



       

没有会计就搞不了数据化,搞不了数据化所有的工作都开展不下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最怕的是自己不贪,但因为不懂财政,被下面的人给裹挟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有些人倒是很喜欢混乱的账目,浑水才好摸鱼吗。



       

然而锦衣卫、监察御史、钦差,四处出击搞检查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更恐怖的还是朱元璋,他一出手那都是窝案,这两年死在他手上的官吏加起来有两三千人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洪武大帝是退休了,可退休之后的他却有更多时间来查贪官污吏。



       

谁不害怕?



       

现实需求倒逼文官集团自我调整,现在对朝廷扩大算科录取名额,他们全当没看到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甚至不少人还主动向吏部讨要算科人才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至于刑名科,这个没啥好说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培养一个符合要求的司法官很难,所以刑名科的考核标准更高,甚至还要超过了进士科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每年两百个名额都不一定能招满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即便是招满了,三科加起来也才一千两百人,依然不够用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他也知道,这事儿确实急不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沧海省和淡马锡的入职培训,已经有模有样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明年科举取中的人才,一部分送到沧海省,一部分送到淡马锡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在那里考核合格了,吏部才会正式授官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聊了一会儿人才方面的事情,两人又将话题扯回最初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把卷宗送回来,可不只是为了入档,还有個目的是刊登在报纸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现在的周报,默认有一个版面就是用来刊登反腐成绩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除了老朱查办的案件之外,锦衣卫、巡察御史等机构的成绩,也会被刊登在上面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杀鸡儆猴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翻了翻手中的卷宗,灵机一动说道:



       

“把太上皇这些年反腐的成绩汇总成书,然后刊行天下如何?”



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眼睛一亮,说道:“好主意,所有新科进士全都要学习这本书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说做就做,朱雄英立即给翰林院下旨,派个合适的人过来负责此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翰林院可不敢耽搁,很快就派了一个人过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然而让陈景恪没想到的是,翰林院推荐的人选赫然是杨士奇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就连朱雄英都有些意外,没想到事情竟然这么巧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之前调查过杨士奇,对这个人的经历还是比较了解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杨士奇的经历虽然算得上是励志,但也仅此而已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再苦还能苦的过朱元璋?再志向远大,还能远的过洪武大帝?



       

大明作为草根建立的朝代,最不缺的就是励志型人才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唯一算是亮点的就是孝顺了,母亲改嫁后他在继父家里撮土为香祭奠亡父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因为这个行为,他得以恢复本姓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除此之外,他的那些什么‘穷且益坚’的特性,在朱雄英眼里就算不了什么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是没想到,这个人竟然入了翰林院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不禁朱雄英起了一点兴趣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才大半年就能从白身混到这一步,看来这个杨士奇还是有些能力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则丝毫不觉得奇怪,杨士奇要是做不到这一点,那才愧对他三杨的名声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感到有趣的是,编写反腐书籍的事儿,竟然落到了杨士奇头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要知道,上辈子杨士奇是个忠臣,也是个能臣,可绝对不是什么清官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干过的那些事儿,放在朱元璋时期灭九族都是轻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现在让这样一个人来编写这部书,属实充满了喜感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他也没有反对,正如他之前所说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会给杨士奇任何帮助,但也不会刻意设置障碍。



       

现在翰林院派他来接手这个工作,那是他的造化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希望他能从这本书里得到一些经验教训,约束好自己和家人,不要步了前世的后尘。



       

前世有人给他兜底,这辈子可没有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事实上,得知自己要替太上皇编书,杨士奇激动的差点晕过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即便是现在,他也有点晕乎乎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变化来的实在太快也太大,他有点不敢相信。



       

靠着攻击唯物学,他又有两篇文章登上了大明周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一下他彻底扬名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很多保守派大儒,主动向他表示了友善。



       

靠着这些人的关系,加上扎实的历史功底,他成功加入了《建章大典》编纂团队,获得了官身。



       

然后没多久,又因为通俗务办事有章法,开始管理一部分行政工作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至此,他完成了三级跳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从白身到技术官僚,再到行政官僚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此时的他,仅仅只是个八品下的芝麻小官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且翰林院也不再是进士养望之地,变成了单纯的文宣机构。



       

离真正的出人头地,还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本来的打算是,好好编写建章大典,等这部书编成,自己有了政绩才好谋求别的职务。



       

然而,谁都没想到,一个大馅饼直接落在身前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太子要编写一部书,翰林院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意味着他可以直接接触到太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旦入了太子的眼,那才是终南捷径啊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自然知道,这个工作为什么会落在自己头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是自己人缘好,也不是上头的人心善,而是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。



       

编写一部太上皇的反腐书籍。



       

表面看这是替太上皇歌功颂德,但仔细想想,这就是一部贰臣传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明每年发生那么多事情,被查出的贪官污吏那么多,谁也没心情天天关注这个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过上几年没人提,大家也就把这事儿给忘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被写成书就不一样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凡是上了这本书的人,等于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的后人也会因此抬不起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对于讲究身后名的华夏人来说,这后果太严重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谁编写这部书,谁就是他们的死敌。



       

被太上皇处死的人太多了,这些人的亲朋好友、门生故吏遍布朝野。



       

负责编写这部书的人,会受到什么样的责难,可想而知。



       

翰林院那帮子人,都不愿意干这个得罪人的活儿,所以才落到了自己的头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对此杨士奇的认识非常清楚。



       

然后,他毫不犹豫的就接下了这个活儿。



       

或许这就是此生仅有的机会,一旦错过可能就是蹉跎一生一事无成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些许的阻碍又算得了什么?



       

如果前怕狼后怕虎,又如何能成大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见到太子之后,他目不敢斜视,甚至都不敢抬头仔细打量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是隐蔽的看了一眼,就将朱雄英的样子牢牢记在心里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关注更多的,反倒是太子下首坐着的那个人,看年龄比自己还年轻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他却一点都不敢轻视对方。



       

能坐在这个位置的,普天之下只有一个人,陈景恪陈伴读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即便是和大明开国集团相比,都毫不逊色的一个传奇人物。



       

虽然明面上的职务只是太子伴读,然而谁都知道,他干的是宰相的活儿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民间关于他的传说不知凡几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其中最著名的,就是驸马传系列。



       

民间自行演绎的版本,已经不知道有多少,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版本。



       

通行天下的整理版,也已经出到了第十五部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然了,驸马传的故事都是杜撰的,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般杜撰,都会夸大主角的能力。



       

杨士奇研究过陈景恪,所以他知道,驸马传连对方百分之一的功绩都没写出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什么侦破案件、为民请命,与奸贼斗智斗勇,都太小儿科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真正的能人,是操纵天下。



       

眼前这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做到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未来自己能有多大的成就,除了要看皇帝和太子的态度,这个年轻人也有决定权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,自己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,以这本书为契机讨好太子,同时也和陈伴读建立一定的联系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甚至已经想好了,回头就借着探讨编书事宜,去陈府拜访。



       

等熟悉了之后,就展露对新政的理解,从而获得举荐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还不知道,这个叫杨士奇的人,已经开始讲注意打到了自己身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就算知道了也无所谓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每天挖空心思讨好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,多杨士奇一个也不多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要真的有能力,自然会将他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没能力,说再多也没用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两人询问了一下杨士奇对反腐的看法,得到的结果自然毫无意外。



       

蠹虫可耻,该杀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又问了他对于这本书的看法,杨士奇的回答依然是斩钉截铁,必须如实记录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将之作为史书的补充,流传天下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要让那些蠹虫遗臭万年,如此才可以警示他人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对于他的态度,朱雄英非常满意,当场下了一道诏书,正式任命他编撰此书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还下了一道特旨,允许他翻阅各部卷宗,所有官吏一律不得阻拦。



       

杨士奇自然非常的兴奋,连忙谢恩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对于这部书的名字,朱雄英和陈景恪商议之后,暂定为《蠹虫传》。



       

正式名字,待朱元璋回来之后再做定夺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一般情况下,老朱是不会驳他们两人的面子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个名字大概率也是最终名字。



       

拿到了旨意,杨士奇非常的兴奋,终于踏上了终南捷径。



       

等回到翰林院,他发现大家对他的态度变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论以前关系多么要好,此事都变得客气而疏远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很显然,是想和他划清界限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他并不在意,在翰林院待了几个月,他已经发现这里工作的基本都是单纯的文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道德素养没的说,至于做事能力吗,不提也罢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很明显,朝廷也没打算让这些人去治理一方。



       

既然如此,这些人的态度就不是那么重要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之后,他就投入到了工作中去,好早日将书编好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另一边,大明周报刊登了太上皇在蜀地的反腐成绩,不过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。



       

实在是太多了,大家已经习惯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家关注的是另外一篇关于南洋的文章。



       

内容的前半部分没什么好说的,介绍了南洋的情况,并鼓吹大分封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彻底将此地变为华夏领土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,作者却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南洋很大,封十个八个亲王过去都不嫌多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现在大明成年亲王不够用啊,怎么办?



       

总不能等剩下的亲王成年再封吧?



       

朝廷可以等,南洋百姓也等不了啊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然,如果每个亲王的封地大一点,倒也不是不行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南洋的重要性一目了然,如果亲王的封国太强,对大明朝廷来说依然不是个好消息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,南洋的封国不宜太大。



       

那么问题来了,成年亲王不够用,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?



       

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,一经抛出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。




如果您觉得《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76536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