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0312章:我们就是规矩!大宋好男儿,当以此为乐

作品:《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

       

二月初七,近黄昏。



       

龙羽军军营,沙场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三十多名蹴鞠艺人在数名老兵的训练下,几乎都被培养成了半个禁军士兵。



       

蹴鞠本就源于军旅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不过到了唐宋才逐渐发展成为全民休闲运动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老兵们极为严苛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的蹴鞠技艺虽不如这些人,但却能看出这些人有没有斗志,有没有倾尽全力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旦发现有懈怠或斗志不高者,不是一顿臭骂,就是直接上脚踹。



       

蹴鞠艺人们哪里经历过这等场面,一下子变得神经紧绷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,却也无人退出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因为曹佾给的月钱实在太多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也知,全宋蹴鞠联赛关系着自身的前途命运,关系着一家老小的吃喝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若不拼命练、拼命踢,恐怕又要回街头或勾栏卖艺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片刻后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望着沙场中用两根竹竿和一张渔网搭成,中间挖了一个窟窿的风流眼,微微皱眉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下,球员们的状态已是最佳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有斗志、有拼劲、有活力,精彩程度也远超往昔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苏良还是觉得表演压过了竞技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想了想,让曹佾将蹴鞠队的两个球头,刘金脚和张明唤到了沙场边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道:“二位,能否将中间的风流眼去掉,在两侧安置球门,并派人守门,以此增加对抗,但双方球员不可以手触球,不可恶意伤人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手拿一根树枝在沙地上划着,向两名球头讲述起了新规则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下的蹴鞠,双方队员无身体接触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还是以炫技为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想改一改这个规矩,让对抗变得更猛烈一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刘金脚听完后,说道:“可以一试,不过……进球数恐怕会大幅度下降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无妨,我们看的是过程,进球太易反而令人乏味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另外一个球头张明也开口道:“苏官人,我们这样修改规则,会不会不被民间蹴鞠者接受?”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微微一笑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以后,蹴鞠这行,我们就是规矩。只要能让比赛好看,百姓叫好,其他人自然会跟着我们的规则走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很快。



       

士兵们便拆掉了沙地中间的风流眼,两侧各自挂上了一张长约两丈的大网,作为球门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令两名老兵担任裁判,且还添置了两个守门员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两名队长讲完具体规则后,球员们也甚是好奇与兴奋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对这种新奇的打法,颇为期待。



       

稍倾,比赛开启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名老兵站在中间将鞠球高高扔到天空,双方两队,一黑一红,开始争抢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多时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比赛的对抗性便上来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有球员包夹、有球员远传、有球员不断跑位、有球员故布疑阵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鞠球在红黑两队队员的脚下不断转换。



       

球员们必须不断奔跑,不断改变位置,不断争抢,才能占据优势,



       

比赛一下子多了诸多花样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群汴京城最优秀的球员们,都甚是聪明,不多时便玩明白了这套规则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时间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两队打得有来有往,甚是激烈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曹佾看得连连叫好。



       

顿时,苏良觉得对味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朝着一旁的曹佾说道:“这才是男人的运动嘛!告诉他们,还可以按照士兵作战的手势设计战术,进攻战术、防守战术,都至少要有两套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嗯嗯,明白。”曹佾不断点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在龙羽军军营待到深夜,方才离开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一刻,他的信心更足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二月初九,午后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南郊鞠场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红一黑两支队伍已经就位,每人的衣服背面都绣着名字和号码。



       

蹴鞠场也变成了两球门状态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与曹佾信心十足地等待着丁度的到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很快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二十余辆马车行驶过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不由得笑着说道:“丁学士这是带来了多少人,阵仗足够大的啊!”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与曹佾迎了过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头辆马车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国子监判监事丁度从马车上走了下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在他身后,还跟着国子监的两位大儒,胡瑗和孙复。



       

紧接着。



       

后面的马车上也陆续走下来十余位国子监的夫子教谕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最后,才是三十多名国子监学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曹佾有些懵地说道:“景明,丁学士是带着大半个国子监来考察了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今日,咱们便拿这场比赛征服这批最难被征服的人。”苏良依旧信心满满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时,丁度带着一大群人走了过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景明,三日前,你告知老夫,蹴鞠赛事可为朝廷牟利,可改变天下士子心性,可助力大宋之未来!老夫给他们讲了,他们都不相信,故而都要来看一看,若他们不是很满意,那老夫恐怕就不能为首赛开球了!”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淡淡一笑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宋这些身居高位的文官们,各个心眼都如同马蜂窝一般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丁度明显不想得罪苏良,而又担心自己若开球可能晚节不保,于是带来了这么多人来验证苏良之言的真伪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丁学士,我说话,从不夸大其词,您看完比赛便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当即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与曹佾将众人一起请到了蹴鞠场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国子监众生进入看台之后,满眼都是好奇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从未见过如此规模的蹴鞠场,发现场地内没有风流眼,而是被两架球门代替后,更是疑惑着比赛会如何踢。



       

众人寻到视野最好的一处地方,分别坐了下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曹佾早就命人准备好了零食干果,尽可能让这群人以最舒服的心情观看比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咚!咚!咚!



       

随着一阵密集的鼓点声传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红队、黑队,各自十二人,齐齐入场,然后站到了各自的位置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两名守门员也都退守到了球门前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曹佾将鞠球朝空中一扔,比赛正式开始。



       

红方球头刘金脚率先抢到鞠球,然后用脚尖轻轻一颠,球便来到他的脑门前,而后其脑袋一顶,球又出现在了一旁队友的前面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其队友以胸口停球,然后迅速盘球,过人,一气呵成,动作甚是潇洒。



       

盘球、传球、过人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红队行进了十余米后,黑队球头张明抓到红队队员的一个失误,迅速将球抢了过来,然后一记大脚。



       

鞠球飞向高空,以一个非常优美的弧线,回到后场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名黑队队员接到球后,迅速朝着球门处狂奔而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时,红队迅速回防,很快便站好了防御队形。



       

刘金脚不停地用手势与队友沟通,防御队形不断变化,令人目不暇接。



       

气氛紧张而激烈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丁度、胡瑗和孙复,这三个老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鞠球,生怕一个眨眼,就错过一次精彩的进球。



       

后面的国子监学子们也看得呆住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也经常在勾栏里看蹴鞠,但从来没有见过对抗如此激烈的蹴鞠比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并且,里面有阵型,有战术,还有各种神奇的配合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有人都在不停跑动。



       

各种手势眼花缭乱,两队队员,皆是默契十足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要进了,要进了!哎呀,太可惜了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过了,又过了,长传,快射啊,快射门啊,唉,这个臭脚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好脚法!好脚法!莫传,直接冲啊,进了,进了,这球太厉害了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学子们各个兴奋,不停地分析着场上的形势,显然已经沉浸其中,有的甚至恨不得亲自上场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这时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曹佾突然扯了扯苏良的衣袖,示意苏良看向丁度、孙复、胡瑗三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朝着不远处的三人一瞧,不由得乐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三个小老头攥着拳头,正在为进攻的球队打气,他们看似坐着,其实每个人的屁股都离开了坐台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正是看得入迷的表现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约两刻钟后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双方各进一球,打成了平局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曹佾高喊道:“今日比赛结束,一比一,平局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听到曹佾这一声,丁度不由得皱起眉头,道:“国舅爷,怎么搞的,比赛这么短,至少要再打一个球吧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是啊,老夫还没有看尽兴呢!”一旁的胡瑗也开口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孙复扯着胡子道:“输赢都没有分出,怎么就能结束呢,这不是胡闹吗?哪有这种比赛?”



       

这时,苏良走了过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三位,南郊鞠城尚未开赛,今日只是演练而已,欲看完整的比赛,可待到三月初五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自然要勾着他们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然他们这次看得尽兴,下次期待感就更高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又道:“丁学士,此刻可还觉得我所言非真?”



       

丁度顿时笑了,捋须道:“好男儿,当以此为乐,开赛之日,由老夫开球,乃是老夫之幸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听到此话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心中的石头顿时落了地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时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曹佾笑着道:“诸位夫子、学子们,若觉得好看,麻烦写首诗词文章夸赞夸赞,南郊鞠城将于三月初五进行首赛,到时大家一定都要来捧场啊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夫子、学子们纷纷拱手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在这场比赛里看到了军事战略和团队智慧,就像听了苏良一场演讲那般激动。



       

看这种比赛,值得高调宣扬,谁也不能将其称为淫乐之举。



       

此外,毕竟是国舅爷所请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对方虽然没有了官身,但毕竟是外戚,大家又看又吃,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翌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与丁度去见了赵祯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祯欣然同意丁度为南郊鞠城首场比赛开球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已得知苏良的新玩法,也欲去看一看,不过他不能显露出真身份。



       

堂堂大宋官家,是不能在这场场合显露真实身份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两日后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有关蹴鞠新规则的消息便传到了汴京街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国子监的夫子、学子,纷纷写诗写文夸赞蹴鞠新规则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有人称其为强身健体之首选运动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有人称其为太平盛世下最好的娱乐休闲方式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还有人称,看蹴鞠可知军事战略,可知团结协作之妙处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很多蹴鞠者都纷纷以新规则蹴鞠。



       

汴京城的许多空阔地方,皆是蹴鞠小队,有老有少,甚至还有一些女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蹴鞠的对抗性一下子提升了上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,这也引发了数起打架斗殴事件,设立裁判后,才缓解了一些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二月十五日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曹佾正式对南郊鞠城开始宣传,有民间小报、有勾栏消息、有书生士子们交相称赞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大宋风尚,尽在读书人之口。无数士子推崇,百姓自然心向往之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到三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日比赛的门票便售磬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甚至还催生出了一些票牙子(即黄牛),苏良暂时还未理会他们,不过他们若想成势,苏良一定会给他们一个惨痛的教训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二月二十二日,上午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与岳父唐泽带着苏子慕来到了百家学院。



       

唐泽和苏子慕准备在百家学院住上一个月的时间,若苏子慕喜欢这里,那便再续期。



       

唐泽也非常喜欢这种地方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这是无数成年人所追求的目标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之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仅凭这四个字,就能让苏子慕成为院宠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更别提,他确实非常惹人喜欢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到一个时辰,便有三十多名夫子都逗过苏子慕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子慕也一点不怯生,用一双清澈而明亮的眸子四处打量,问东问西。



       

状态和念书时,完全不是一个样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有唐泽看护,苏良也放心,当日便离开了百家学院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二月二十四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宋南境广源州蛮人首领侬智高派人献来大量金银,再次向宋请求内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庆历元年,侬智高不满交趾李朝欺压,建立南天国,号称仁惠皇帝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其一边与交趾打斗,一边恳请内附大宋,但皆被大宋拒绝。



       

自庆历元年开始,侬智高已经不下十次来请求内附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次,赵祯再次问询众臣的想法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有人称侬智高实为猛将、可令其归附;有人称侬智高本就是交趾人,交趾内乱,大宋不应该参与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还有人称侬智高实为大宋南境之患,大宋应与交趾国合力,清除其势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下的侬智高,夹在大宋与交趾之间,非常难受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宋不要他,而交趾想灭他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一次,赵祯依旧接受了广南西路转运使、提点刑狱、钤辖司的建议,以其役属交趾,拒之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并未对此事进行发言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很赞成朝廷的决策。



       

侬智高野心甚大,非甘居人下之徒,不过当下他未曾招惹大宋,大宋拒绝他即可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还知晓,依照侬智高的野心,日后南境必会有一战,而这场战事乃是提升大宋武人地位的最好方式。



       

(本章完)




如果您觉得《我在大宋做台谏官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76416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