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0030章:苏良受赏,老泰山催生

作品:《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

       

“始皇帝。”苏良脱口而出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祯微微皱眉,道:“秦皇暴政,嗜杀戮、重刑罚、大兴土木,致民不聊生,实乃天下第一暴君,怎可称得上千古一帝?”



       

赵祯对苏良的答案完全不赞同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那官家以为,谁算得上千古一帝?”苏良反问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朕以为自是唐太宗李世民,其二十四岁平天下,神武如魏祖(曹操),对外开疆扩土,对内以文治天下,虚心纳谏,创贞观之治,又有万国来朝,除玄武门之变有所瑕疵,几乎算得上亘古未有之圣君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听到此话并不意外,因为他已经猜到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祯一直都有御驾亲征的梦想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惜次次都因无子困在汴京城,自然崇尚十八岁便能领兵打仗的李世民。



       

李世民登基后,以文治天下,广纳贤才,厚待儒士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更是与大宋的祖宗之法相契合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始皇帝则是以法治天下,过于严苛,与大宋历代君王的治国之道截然相反。



       

故而,赵祯的理想型自然是李世民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接着道:“唐太宗文治武功,冠绝天下,唐三百余年基业,又以贞观之治最盛,确实亘古未有。论一朝荣耀,唐太宗或许不弱于始皇帝,但若考虑对后世的恩泽,显然始皇帝大焉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唐太宗之功绩,利在盛唐;始皇帝之功绩,利在千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无始皇帝统一华夏,令书同文,车同轨,度同制,行同伦,地同域,多国割据之战恐怕会延续到如今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无始皇帝筑长城、扩疆土、北攻匈奴、南平百越,恐怕我华夏之中,多被蛮夷侵占,礼崩乐坏,处处都是野蛮剥削,哪会有读书人的盛世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无始皇帝开创封建王朝郡县制,建立三公九卿制度,奠定华夏政治制度,哪会有汉唐之盛,我大宋之兴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一口气,罗列了数条始皇帝的功绩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有论证,皆是放眼千年,以长远眼光论始皇帝功绩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祯微微点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样一比,确实是始皇帝更胜一筹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当然,人无完人,圣人尚且难以完美,更遑论系天下命运于一身的帝王。臣以为,有些功过是非,在当下看起来或许很有问题,甚至遭到多人反对,但千百年之后,凡有利于千秋之事,后世自有公论。比如:始皇帝之长城、秦直道,隋炀帝之大运河!”苏良最后总结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最后的总结,其实带有暗示之意。



       

宋真宗与辽定下澶渊之盟,赵祯去年与西夏和议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本质上都是担心战争会劳民伤财,最后落一个穷兵黩武、好大喜功的名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,他们厌恶打仗。



       

殊不知,这样很短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若赵祯知晓八十余年后靖康之变发生。



       

皇帝被掳,大量皇族、后宫妃嫔、朝臣等三千余人受尽屈辱,令整个大宋都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绝对不会这般仁慈,以为花钱就能永保平安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然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也没想着一次经筵讲学就能让赵祯脱胎换骨,变得强硬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改变思想,必须要细水长流,在潜移默化中,将赵祯打造成处事强硬的帝王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场经筵讲解足足聊了两个多时辰。



       

直到内侍提醒天色已晚,赵祯才停了下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祯是一位能虚心接受各种建议的皇帝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的想法很独特,他不一定完全认可,但却能吸收里面他认为好的意见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今日,苏良为他打开了看待事物的另一种思路。



       

帝王目光,理应放眼千年。



       

宋代皇帝皆爱惜羽毛,崇尚名声,赵祯自然也想名垂千古。



       

即使无法成为千古一帝,也想成一代明君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对苏良非常满意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朝堂之中,这种有见识的青年官员实在是太稀缺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样的对谈,也比苦涩的经义解读有趣多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经筵讲读,多有奖赏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离开时,赵祯赏赐了他一条金带、一块徽砚、还有一盒名为龙团凤饼的稀有贡茶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件件价值不菲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入夜,苏良回到了家。



       

饭桌上,四菜一汤,一壶果酒。



       

唐宛眉在苏良洗把手的功夫便全部安排妥当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和唐宛眉在齐州时,本是一日两餐,午后不食,最多晚上吃些糕点填填肚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多数百姓也皆如此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而今,汴京城的酒肆客栈都是通宵达旦营业,就将很多人的饮食习惯培养成了一日三餐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二人也不例外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饭毕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舒服地将双脚放在唐宛眉刚端来的洗脚水中,唐宛眉站在后面,温柔地为其揉捏着脖颈。



       

长期伏案,苏良的脖颈总是有些酸疼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此刻,他享受着古代大多数男子都拥有的奢靡,不由得如同行走在云端。



       

哪也不疼,哪也不酸,一脸享受的模样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时。



       

唐宛眉从一旁拿起一封信,递给苏良,柔声道:“爹又来信了,特地写给你的,你看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我老泰山肯定又想我了!”苏良笑着说道,然后打开了信封。



       

看完信后,他不由得笑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老泰山在催生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的岳父唐泽在扬州城经营一家尚文私塾,也兼任私塾先生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在信中称,几位老友都在含饴弄孙,享受天伦之乐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甚至有两個老友的孙子都能去他的私塾念书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他至今连个外孙子都没有,在老友面前,实在是抬不起头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将信放在一边,抓住唐宛眉那白皙的玉手,道:“咱在齐州时,华大夫给咱俩瞧过,身体都没毛病,我估计还是次数不够,次数多了,概率也就大了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听到此话,唐宛眉调皮地朝着苏良的耳朵捏了一下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这种事,哪能是说有就有的,是咱爹太心急了!”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打趣道:“要不我托人给咱爹找个老伴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唐宛眉刮了一下苏良的鼻子,道:“去你的!这话让爹听到了,他绝对能拿着戒尺跑到汴京城来揍你!”



       

苏良认可地点了点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咱爹这辈子就活个面子,这样吧,明日我将官家所赐的那盒贡茶托人给爹送去,让他低下的头抬起来几天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哈哈……还是你懂咱爹!”唐宛眉忍不住笑出声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其笑声清脆,整得苏良心里痒痒的,忍不住说道:“眉儿,咱该做正事了!”



       

说罢,苏良一把将唐宛眉揽入怀中。




如果您觉得《我在大宋做台谏官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76416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