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0887章 士农工商四个字的分量

作品:《 寇季魂穿北宋

       

寇季听完了陈琳的讲述,陷入到了沉思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洵有他提点,能这么快的打开局面,在他意料之中。



       

文彦博居然能借着家里的关系,从那些贪婪的粮商手里赊粮食出来,那就说明文家在河东等地的粮商中的话语权不小。



       

很有可能文家就是河东等地最大的粮商。



       

能轻而易举的筹措出几十万人过冬的粮食,豪门大户的底蕴果然非同小可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不管怎么说,苏洵和文彦博能很快打开局面,将各自治下的俘虏安置妥当,这证明他选的知府,算是选对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方平那边,还有待观望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方平到的古蒙府,是三府中,最后一个收复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也是三府中最远的一府。



       

张方平没有苏洵那种地利优势,也没有文彦博的家世,他安置古蒙府的俘虏慢一些,也在情理之中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他随后若是不能让古蒙府的俘虏们自力更生的话,那他就很难继续在古蒙府知府的位置上坐下去。



       

辽地随后还有很多地方纳入宋土,难啃的骨头比比皆是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可没有闲时间去培养知府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只能用最简单的‘能者上,庸者下’的法子为辽地挑选知府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沉思了一会儿后,对陈琳道:“你既然能这么快知道他们身边的消息,那就说明他们身边有你的人。那随后就由你密切的关注他们的动向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有什么不妥的,你随时报给我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上京道马上就要归我大宋了,我回头会上书给官家,让官家尽快给上京道派遣一批官员过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你也向官家上一个秘奏,将上京道的具体情况告诉官家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陈琳点了点头,应下了此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摆了摆手,道:“行了,该散了。战事虽然停歇了,但是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。你们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吧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羊肉还没吃完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你们自己没帐篷?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喊了一声。



       

种世衡和陈琳对视了一眼,哈哈笑了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两个在寇季帐篷里吃羊肉,就是为了馋寇季、气寇季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今寇季生气了,他们的目的也达到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倒不是寇季不能跟他们一起抢羊肉吃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是寇季如今感染了风寒,没办法像是他们一样敞开了衣领亮膘。



       

种世衡和陈琳二人带着笑意,心满意足的离开了寇季帐篷。



       

狄青在他们离开以后,也出了帐篷去做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此后数日。



       

除了交趾兵跟着送辎重的兵马离开了此地外,只有传信的将士不断的在山沟外奔来奔去,其他人几乎都待在帐篷里一动不动的猫冬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的喷嚏打了数日,也不见好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的亲从官和亲随们商量了一下,几个人喊了一些将士,冒着雪,在山顶一侧,给寇季挖出了一个窑洞。



       

冻土虽然难动,但架不住将士们人多力量大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们不仅给寇季弄出了一个窑洞,还在窑洞前开辟出了一个小院。



       

军中的匠人更是给寇季的窑洞弄了门窗。



       

窑洞落成以后,将士们还用炭火烘烤了两日,驱散了窑洞里的湿气。



       

说来也怪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住在帐篷里,寇季的风寒一直不好,住进了窑洞以后,立马就好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风寒好了以后,裹着一身裘皮站在窑洞前的山坡上,遥望着银装素裹的大地,心里感慨万千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觉得,给他弄一个八角帽、淡蓝色的大衣和军装,再给他一根烟,他就能站在此处,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兄长,渤海府来人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狄青在寇季遥望大地的时候,悄然出现在了他身旁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渤海府?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一愣,疑问道:“渤海府的人跑到这里来做什么?”



       

狄青摇头道:“我问了,人家没说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听到这话,乐了,“渤海府还有人敢不给你这位大将军面子的?”



       

狄青如今身居大将军之职,从三品。



       

渤海府知府苏洵在他面前,也得自称一声下官。



       

依照渤海府的官员配置,貌似没有比苏洵更大的官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狄青跟着笑了一声,没有言语。



       

虽然如今朝廷重文抑武的风气有所改善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是文人几十年养出的傲气,一时半会却消散不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经常有官职比狄青小的文官,在狄青面前充大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狄青也懒得跟他们计较。



       

真要是跟他们计较的话,他们坟头的草,恐怕都三尺高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狄青大部分时间都在行军打仗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文官想见他,只能在军中。



       

文官中,除了三宰和六部尚书外,其他人跑到他军中耀武扬威,他要是真的看不顺眼,砍了就白砍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宋兵制革新以后,武臣在军中拥有绝对的主权。



       

行军打仗途中,他们拥有着绝对的生杀大权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朱能此前在大理打仗的时候,就砍过一个在他面前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文臣。



       

此事最后被闹到了御前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祯只说了一句话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尔等想要越权?还是觉得朕没资格掌禁军半枚兵印,应该交给尔等执掌?”



       

此话一出。



       

再也没人敢将类似的事情闹到御前。



       

文臣也再也没人到禁军面前去耀武扬威,横挑鼻子竖挑眼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见狄青沉默不语,微微皱了皱眉,道:“你如今也算是朝廷重臣,该有一些脾气。面对文臣的时候,就应该凶一点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然,谁把你当回事?



       

以你的资历、年龄,枢密使的位置迟早会落到你手里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你若是这个性子,如何做武臣的表率,如何引领武臣?”



       

狄青闻言,愣了一下,然后一脸尴尬的道:“我可不想跟兄长抢枢密使的位置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恶狠狠的瞪了狄青一眼,“难道我就那么没出息,会一辈子待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动也不动?!”



       

狄青赶忙摆手道:“我不是那个意思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哼了一声道:“我知道你不是那个意思。但我必须提醒你,我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坐不长。



       

我若是离开了枢密院,种世衡很有可能会接替我的位置,成为枢密使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种世衡在枢密使的位置上也坐不长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你很有可能继种世衡之后,出任我大宋枢密使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你很有可能也是我大宋在任时间最长的枢密使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狄青听到了寇季这一席话,愣在了原地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没有再搭理狄青,迈步离开了窑洞前的小院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觉得狄青现在需要好好想想。



       

狄青也觉得自己现在需要好好想想。



       

在寇季说出此话之前,狄青从没有想过自己以后出任大宋枢密使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是说狄青没有往上攀登的雄心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是他心里清楚,只要寇季还在大宋枢密使的位置上坐着,就没有人能撼动寇季的地位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也从没有想过跟寇季争抢枢密使的位置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对自己认识的很透彻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在打仗方面,或许比寇季强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是在跟朝臣们博弈方面,他真的不擅长。



       

而一旦出任大宋枢密使,需要应对的最多的就是跟朝臣们博弈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寇季比他更适合做大宋枢密使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如今刚刚步入中年,以后还能活很长时间。



       

狄青觉得,寇季可以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坐很长时间。



       

也正是因为如此,狄青从来没有考虑过做枢密使的问题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如今寇季告诉他,可能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坐不了多久了,种世衡有可能接替寇季,但也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坐不了多久,而他很有可能在不久的以后出任枢密使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自然懵,自然得多想想。



       

狄青站在窑洞前的小院里独自沉思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已经迈步上了山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刚站到了山头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亲从官就带着一个人出现在了他的面前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看到了那人以后,略微有些发愣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包拯?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有些意外的呼喊了一声。



       

几年不见,包拯成熟了不少,看起来比以前更加沉稳,嘴上也蓄了两撇淡淡的短须。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走到了寇季近前,郑重的一礼,“学生包拯,见过先生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笑着点了点头,“这些年可好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直起身,笑着回道:“托先生洪福,一切安好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笑呵呵的道:“你不出仕则以,一出仕就出任从五品的一府监察使,可以说是火速升迁啊。



       

我大宋自立国以来,取中的进士加起来,由九成九不及你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听到此话,脸上浮起了一丝苦笑,“承蒙先生抬爱,委以重任。学生也是诚惶诚恐。



       

学生在取中进士以后,一直没有出仕,一直在乡间尽孝。



       

学生不像是苏洵等人,在各县、各州历练,对一些公务,十分陌生。



       

如今在任上,担惊受怕,夜夜难眠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生怕一个做不好,就误了百姓的性命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并没有因为自己有才学,就在寇季面前大包大揽,觉得自己刚刚出仕,寇季能委以重任,就觉得自己能做好一切。



       

相反,他表现的很谦逊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甚至将自己的不安,也如实告诉了寇季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听到了包拯的话,笑着道:“你初次出仕,就出任一府监察,掌管数十万百姓生计,诚惶诚恐,也在情理之中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过你也不需要太过诚惶诚恐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为人父母官,谨慎行事,将百姓们放在心里,是好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是过于诚惶诚恐,过于束手束脚,反而对百姓不利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有道是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



       

该做事的时候,就应该放开手脚,大胆的去做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府而已,我相信你包拯管得过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闻言,一脸苦笑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看起来对他信心满满,可他心里真的没底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算是一个将百姓的性命看的比较重的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在理政施政的时候,都要为百姓考虑考虑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不像是那些出身高,一入仕就执掌一方大权的人,一个个只想做出政绩,对百姓死活没有多少概念,也不会为百姓考虑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他对自己肩膀上的重担认识的很深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他心里没底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不知道寇季为何对他信心满满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坦白说,渤海府监察使的职位,若不是寇季塞给他的话,他在拿到任命的那一刻,就会果断请辞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可以忍痛放弃自己的仕途,但绝对不会自命不凡的去上任,去祸害百姓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见包拯一脸苦笑,就知道包拯心里有所担忧,他沉吟了一下,笑着道:“你也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。



       

渤海府是一府之地没错,可是治下的百姓并没有一府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充其量就是我大宋一个上州的百姓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你完全可以将渤海府当成我大宋一个上州对待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你仕途上的经验虽然不多,出任一府的副官,确实欠缺了一些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是出任一州的副官,总是可以的吧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坦言道:“若只是寻常的一州,学生自然有信心能够治理过来。可渤海府是府,不是州。



       

学生既然要参与治理渤海府,那就的好好了解了解渤海府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可学生想要深入了解渤海府,就必须亲自走一走渤海府内所有的地方。



       

学生走完整个渤海府,恐怕得一年之久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一个任期是三年。



       

学生能为渤海府百姓做事的时间,恐怕只有两年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两年,做不了多少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听到包拯这话,略微一愣,仔细思量了一番后,盯着包拯道:“你想在渤海府多待一任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正色道:“学生既然在渤海府当官,那就得为渤海府百姓做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沉吟道:“既然你有此心,那我就满足你。你就踏踏实实的在渤海府待两任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恭恭敬敬的对寇季一礼,“多谢先生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撇撇嘴道:“若不是渤海府知府苏洵是我亲自派过去的,我还以为你是渤海府知府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闻言一愣,失声笑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这是在调侃他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又不是那种不苟言笑的人,也没有到不苟言笑的那个地位上,所以真性情轻而易举的就流露了出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盯着包拯笑道:“说说吧,你百忙之中,特地冒雪赶到此处来见我,所为何事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赶忙道:“比起您,学生那点小忙,不算什么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瞥了包拯一眼,“行了,别奉承我了。你的性子就不适合奉承人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干巴巴一笑,道:“苏洵说了,多奉承奉承您,求您办事就会容易一些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翻了个白眼,“我是那种喜欢听奉承话的人吗?苏洵也是皮痒痒了,敢教唆人揣测我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解释道:“苏知府可没有揣测您的意思。此次学生前来见您,确实有事相求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道:“直接说吧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点了一下头,“如今渤海府百废待兴,虽说可以凭借一些渔获户口,但明年开春以后,想要自给自足,仍旧有些难。



       

辽人不擅长捕鱼,更不擅长耕种。



       

让他们牧马放羊还行,让他们捕鱼和耕种,顶多只能糊口。



       

教会辽人捕鱼、耕种,恐怕需要很长一段时间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洵和学生的想法一样,都想在任期内,让渤海府富裕起来,让渤海府的俘虏们在糊口之余,还能为朝廷获取一些税收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苏洵想要通过税法,吸引一些商人进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眉头一挑,道:“苏洵想通过商人,带动渤海府的繁华,这个想法不错。渤海府临海,距离高丽比登州近了不知道多少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发展一下海贸的话,确实可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辽地产出的皮毛、药材等物,也能通过海船,运送到我大宋其他地方,或者贩卖到高丽等地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若是操作得当,渤海府说不定会成为此地最繁华的地方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说到此处,寇季问道:“苏洵可是想要通过免税,吸引那些商人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缓缓摇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有些意外的道:“苏洵不打算免税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点头道:“学生和苏洵仔细聊过,发现我大宋的商税税法有缺。若是免税的话,必然能吸引很多的商人过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是免税更多的是让那些商人钻空子。



       

虽然能为渤海府带来一些收入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那些商人只会将渤海府当成一个驿站,来了就走。



       

顶多只是让渤海府一两州之地短暂的繁华起来,没办法让其他地方繁华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免税的话,对渤海府发展的益处并不大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听到这话,沉吟着点了点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宋商税税法有缺陷,寇季在很早之前就知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洵和包拯能发现此事,他倒不觉得意外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因为在大宋朝,只要是留心商税和商人的人,都知道这一点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是没人为此事奔走,也没有人奏请朝廷重新制定商税律法。



       

因为朝廷每年通过扑卖收税权,能获得一笔收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虽然不多,但胜在稳定。



       

更重要的是,商税税法背后牵扯到的利益十分庞大。



       

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只要是大宋官员,几乎家中都在做生意,都有一定的商产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就拿包拯而言,家里并不像是许多演绎话本里说的那么贫寒。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家里也算是小地主。



       

家里除了广阔的良田意外,还有一些铺面。



       

那些铺面都做着生意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其他的官员自然不必多说。



       

家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铺面,做着各种生意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朝廷要动商税税法的话,就等于是在触及满朝文武,以及所有豪门大户的利益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其中难度可想而知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洵和包拯能在发现了商税税法中有缺陷,并且告知给他这个有能力影响商税税法的人,寇季心里很欣慰。



       

虽然他们没有直接揭开此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但他们将此事告知给了自己,那就说明他们二人对商税税法有看法。



       

随后文制革新的时候,要是动商税税法,那他们两个就是可用之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你们既然不打算免税,那你们打算如何吸引商人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开口问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直言道:“减税,给他们提供做生意的地方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减税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思量着道:“朝廷如今的商税税收,是二十抽一,你们准备减到什么地步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三十抽一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不算太低,也不算太高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点着头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旋即,寇季继续问道:“那你们打算如何给他们提供做生意的地方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沉声道:“无偿送给他们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沉默着没有说话。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急忙道:“如今渤海府地广人稀,俘虏们现在可做不了生意,所以渤海府内的大部分城池都是空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那些宅院、商铺,几乎都没有用。



       

俘虏们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,都要开荒、捕鱼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他们很长一段时间也用不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与其看着那些宅院和商铺荒废了,不如送给商人,吸引他们过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笑着开口道:“你不必急着解释,我又没说不答应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无偿将宅院和商铺给商人的事情,若是奏请政事堂的话,政事堂一定不会答应。



       

商人社会地位低,再加上‘无商不奸’的话一直在盛传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大宋朝其他人对商人都不太友好。



       

朝廷在针对商人的时候,奉行的规矩很另类。



       

那就是宁愿不得好处,也不让商人占便宜。



       

甚至一些迂腐的官员都不愿意聊跟商人有关的事情,一旦聊到了商人,就是批判。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就是怕寇季和其他人的想法是一样的,所以才急于解释。



       

说来也怪,大宋朝几乎所有官员家里都有生意,但他们却一直看不起生意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宋朝上上下下,愣是没有一个人觉得这种情况有问题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反而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在笑着安抚了包拯以后,道:“你特地赶过来找我,主要是为了房契和地契的问题吧?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几乎毫不犹豫的点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渤海府如今虽然归苏洵和包拯管,他们几乎能决议渤海府内九成九的事务,但是有一些事务就没办法决议。



       

其中就包看房契和地契的问题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古人在私有财产保护方面,有完善的律法,往往私有财产都和人命挂钩,历朝历代在这方面的监管也十分严格。



       

衙门里的田产、财产官司的审讯,有时候比人命案还要严格。



       

也正是因为如此,房契、地契方面的监管力度也很大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洵和包拯要无偿给商人们房产和田产的话,必然会出具房契和地契给商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此事必然会传到朝堂上。



       

背后引起的热议和反向也比较大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若是没人撑腰的话,肯定会出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,苏洵和包拯需要寇季认下此事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如今主掌燕云十六州和辽地的一切军政大权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做出的决定,朝堂上的文武即便是有异议,也只能议一议。



       

想要拨动正反,除非先将寇季手里的军政大权给剥夺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所以寇季认了此事,啥事没有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苏洵和包拯若是认了此事,铁定罢官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知道其中的含义,所以在包拯点头以后,笑着道:“放手去做吧。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,城池里的商铺和宅院可以无偿给商人们,但是城池外的地方,绝对不能无偿给商人们。



       

商人们要用,也只能租借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见寇季答应了,脸上流露出了灿烂的笑容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认了此事,他和苏洵就能放心大胆的吸引商人到渤海府了。



       

寇季见包拯笑容灿烂,便感慨道:“商人在大宋还真是不受待见,若是将那些宅院和商铺分配给百姓的话,也就没有这么多事情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包拯重重的点头。



       

士农工商,商人处在最低层。




如果您觉得《寇季魂穿北宋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67758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