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010【夜袭】

作品:《

       

对于聪明人而言,有些道理一点就通。



       

王用士、费映环、魏剑雄等人,完全陷入了思维误区,只想着如何防守县城,却没考虑过可以主动出击。



       

毕竟这是崇祯元年,农民起义还没成为普遍现象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作为知县,王用士第一次遇到农民军,而他手里只有少数衙役,守城都还得连夜招募乡勇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瀚献策,纯属临时起意,甚至不清楚敌军情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时,他看到李主簿的头颅,被人拎着沿街示众,这才下定决心赌一把。



       

能杀主簿平民怨,知县是个狠人啊!



       

既然是狠人,那就给出冒险计策。这叫看人下碟,也叫问客杀鸡。



       

若换成一个庸碌之官,赵瀚肯定献保守之策,他才不会自讨没趣呢。



       

再次返回县衙,待遇又不一样,有吏员全程护送引导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瀚虽然立下大功,却并未沾沾自喜,态度恭敬的拱手说:“敢问老先生尊姓大名。”

记住网址m.qbyqxs.com

       

估计是王知县杀人立威,赵瀚又得知县赏识,这个文吏不敢怠慢,赔笑着回答:“免尊,姓杨,唤作守中,县衙礼房一小吏而已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原来是杨先生。”赵瀚恭维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文吏忙说:“不敢当先生之称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一路闲聊,渐至县衙大门口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门西侧设一门亭,地面明显磨损严重,想必平时经常有人进出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瀚随口询问:“那是什么所在?”



       

文吏介绍道:“此乃申明亭,专用于和解小案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赵瀚颇感兴趣,忙问其细节。



       

经过文吏一番解释,赵瀚的固有认知被颠覆,原来明代审案不是直接击鼓升堂。



       

县衙大门西侧,必建有申明亭。



       

财产纠纷、打架斗殴等民事案件,得先到申明亭进行劝解。



       

案件双方的里甲长官,还有县衙的相关文吏,一起对当事人陈说利害。若能庭外和解,则用不着打官司。若双方都不肯让步,那就拟状击鼓立案,由县太爷亲自升堂审理。



       

是不是非常熟悉?



       

司法调解啊!



       

这玩意儿是朱元璋首创的,可以把各地州县长官,从鸡毛蒜皮的小事里解放出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当然也有缺陷。



       

随着大明吏治败坏,县衙主官们开始怠政,啥事儿都让文吏去处理。文吏可以和里甲长勾结,在司法调解阶段,威逼当事人让步,导致弱势方总是吃哑巴亏,许多积年老吏甚至因此掌控民事大权。



       

既然穿越回到古代,就必须了解各种社会情况,否则今后打官司都不知道该走哪扇门。



       

见赵瀚问这问那,似乎对县衙很感兴趣,文吏主动客串起了导游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指着县衙的第二道门说:“此乃仪门,并不常开。只有知县上任、迎接贵宾、祭祀庆典……此类喜庆日子,才会打开仪门出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赵瀚立即领会:“礼仪之门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小公子正解,”文吏又指着仪门东侧的偏门,“此乃人门,又称喜门,供县尊及亲随出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赵瀚指着西侧的偏门问:“那道门呢?”



       

文吏解释:“那是鬼门,又称绝门。用于提审重犯,或者押解死囚赴刑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赵瀚说道:“晦气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可不正是晦气吗?靠得近些都阴风阵阵。”文吏笑着说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仪门之内是大堂,知县升堂审案的地方。



       

大堂东西两侧,是钱粮库和武备库,县衙六房分置左右。钱粮库由县丞负责,相当于财务室兼档案室;武备库由典史负责,里头放着刑具、兵器及其清单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前面便是宅门,在下不便再送。”文吏止步道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瀚拱手说:“多谢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宅门隔绝内外,有门房看守,想见知县必须通报,不给钱一般不让进,俗称“走门子”。



       

宅门之内是二堂,知县真正的日常办公场所,穿过二堂才到知县的起居内宅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瀚一路走走停停,牢记县衙布局。



       

这玩意儿是制式的,南北通行,记住一个就记住全部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“小公子,你回来啦,”侍女笑道,“医馆刚把药送来,我正准备去煎煮呢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赵瀚忙说:“让姐姐费心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交谈几句,侍女自去煎药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瀚来到病床前,手贴小妹的额头,还是有些发烫,但体温已经降下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就怕又反复,忽起忽落,让人揪心。



       

赵瀚起身走到窗前,推开窗户看外面景色,心里想的却是夜袭是否顺利。



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
       

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,五百壮士很快募集,而且还多出来几十个。



       

王用士将这五百多壮士,临时编为十二伍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又挑选二十四人,分别担任伍长、伍副。也不做旗令训练,只说击鼓便前进,听到敲锣就撤退。



       

战场出错无所谓,反正他们的敌人更烂。



       

杀猪造饭,填饱肚子,再喝一碗壮行酒,王用士就亲自率领部队出发。



       

打着火把前进,王用士边走边说:“大昭兄,还打算继续科举?”



       

费映环一手握着剑柄,一手高举火把,叹息道:“吾弱冠之年便中举,会试已考了二十年,总不可能半途而废吧?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若一直科举不第,难不成还要再考二十年?”王用士劝道,“别再考了,使钱去吏部走门路,以你费氏先祖的荫泽,轻轻松松就能弄到一个知县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费映环嘀咕道:“我考进士,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整个铅山费氏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王用士不再说话,感觉费映环怪可怜的。



       

铅山费氏,在第六代、七代和八代达到顶峰,每代平均两个进士,举人和秀才更是无数。



       

叔侄连登一甲,父子并中五魁,兄弟同为阁部。



       

何其风光!



       

可从第九代开始,铅山费氏开始衰落,竟连一个进士都不出。



       

第十代更惨,全是些秀才,费映环属于唯一的举人。



       

他是全族的希望,费氏主宗,还有分出去的横林费氏、河口费氏、烈桥费氏、鹅湖费氏……都指望他光耀家族,费映环怎敢不继续考下去?



       

费映环道:“休提这些,今日酣畅杀贼,也算沙场建功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王用士摇头慨叹:“这算哪门子的沙场建功?一群饿得走投无路的饥民而已。大昭兄打仗在今夜,愚弟打仗却在今后,造福一方才是我的战场。静海县百废待兴,不知得耗多少心血,才能够恢复些许生气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费映环安慰道:“你安民,我读书,与君共勉吧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哒哒哒哒!”



       

黑暗中,一骑奔来。



       

魏剑雄翻身下马:“县尊,公子,快将火把灭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王用士问道:“敌情如何?”



       

魏剑雄讥笑道:“那贼首踏破天,根本就不会打仗。别说派出哨探,竟连营寨都不扎,乱贼散住于镇内民房,只在镇外扔出几人守夜。”



       

王用士瞬间安心,此战必然胜利,当即下令道:“火把全部熄灭,前后抓住同伴腰带,嘴里衔着筷子噤声行军!”



       

五百多勇士,渐渐接近独流镇。



       

费映环、魏剑雄主仆俩,带二百多人埋伏于镇南待命。



       

王用士亲率二百多人,绕去镇东准备突袭。



       

镇西是运河。



       

镇北留给乱民溃逃。



       

王用士悄然绕去小镇东侧,稍许歇息准备,对背着大鼓的陈典史说:“你来击鼓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遵命!”陈典史颇为忐忑,又有些兴奋。



       

王用士又说:“传令下去,点燃火把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咚咚咚咚咚!”



       

“杀呀,荡平贼寇!”



       

寂静深夜,沉闷的鼓声响起,一支支火把被点燃,同时伴随激烈的喊杀声。



       

镇南方向,费映环立即率众响应。



       

几百临时招募的勇士,将三千多支火把插在地上,又挥舞着火把嘶声大喊,瞬间造成千军万马的假象。




如果您觉得《朕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谢谢支持! ( 本书网址:/xiaoshuo/64837/ )